高职特别教育人才培育模式探究 摘要:目前,国家大力进展特别教育,要求不断提升特别教育专业人才质量。高职高专院校作为特别教育专业人才职前培育基地,需要构建以实践为主体的人才培育模式。本文基于“全实践”理念,从人才培育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三个方面展开思考,结合市场需求对学生专业进展的客观要求,希望能够实现特别教育人才培育的多元化。 关键词:“全实践”;特别教育;培育模式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办好特别教育,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且高质量的教育。要办好特别教育,首先要有高质量高水平的特别教育老师,而培育高素养的特别教育老师的担子必定落在职前培育基地,也就是高职高专院校上。因此,高校需要不断完善培育模式。随着社会的进展,特别教育机构以及其他康复机构对特别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进展趋势,在通识性知识的基础性上,更需要突显个性能力特色的培育。当前高校申办特别教育专业的情况如火如荼,特别教育师资培育事业蓬勃进展,但是很多高校只是根据综合型大学的培育模式培育人才,没有结合本学校、本地区的资源特色,这种整齐划一的培育模式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本文基于“全实践”理念,要求特别教育专业培育方式要做到实践形式多元化、实践内容在课程中整合与渗透、实践平台空间延伸,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尝试从人才培育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三个方面探究高职高专特别教育专业人才培育模式的改革路径。 1 人才培育目标 特别教育的本质是学科教育和相关服务,学科教育需要有教育学的学科知识储备,相关服务需要有特别的教育康复服务技能。因此,特别教育专业培育的学生除了要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之外,还要有专门的教育康复技能,既要掌握特别儿童集体教育教学常规技巧,又要能胜任任一类别特别儿童的个别化教育康复训练。因此,高校的特别教育专业应以满足特别教育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托,明确复合型人才培育目标,在专业内涵上与“融合教育”“教康整合”趋势衔接。在教学条件上,高校应建设校内实训平台,强化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形成“教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育模式,强化实践育人。同时,高校要推动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育,校企共同制定和优化人才培育方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并采纳“请进来+走出去”方式,不断提升老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聘请校外专业学科带头人和一线老师作为督导老师,定期优化人才培育方案,开发实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