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培育模式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育模式主要进展形态的梳理,探究高职院校人才培育模式的主要进展特点,进而对不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育模式进行比较和审视,得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育模式不是单一、孤立存在的形态,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各自特点,选择适宜自身进展的多形态人才培育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育模式 1高职院校人才培育模式的主要进展形态 1.1“订单式”人才培育模式:“订单式”人才培育模式以产学研结合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录用就业”,它通常有两种培育方式:一是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一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训[1]。这种人才培育模式由校企双方依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用工需要,通过签订用人及人才培育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学校保证根据企业需求培育所需人才,企业保证录用合格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校企双方在人才培育过程中是合作互利的关系。 1.2“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的英国,在我国已经持续了100多年。它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2]。它是职业教育的一种理论和实践探究,它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促进和渗透,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和完善,在高职教育的进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育模式:“现代学徒制”实质上是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育的一种人才培育模式。在人才培育过程中,政府给予企业、职业院校和学生以适当的政策扶持或资助,从而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并从中获得合理的受益,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进展;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技能培训,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学生为高职院校交付部分学费,从企业实习岗位中猎取劳动收益,并在岗位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个人价值。 2高职院校人才培育模式的主要进展特点 2.1高职院校人才培育模式的社会化:高职院校人才培育模式的社会化,大体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人才培育宗旨的社会化。二是人才培育目标的社会化。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不仅侧重于专业技能人才社会适应度和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还受制于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人才培育方式的社会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育,不仅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