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分析 摘要:对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探究,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需调整课程设置,立足人才培育模式,保证知识有用、够用。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纳多元化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紧贴临床需求。实行鼓舞、奖励和激励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进展。立德育人,提升专业素养,打造“双高”人才。提高学生对儿科护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临床实际工作能力,有助于培育出更多的技能型护理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学生重要的临床课程之一,主要目的是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进展。小儿的健康受到了家庭、社会的格外关注,对于儿科护士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待。高职院校作为培育未来临床护士的摇篮,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育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才德并重,帮助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临床护士。教学中,可通过思考探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机制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满足现代儿科的护理需要。目前,儿科护理的传统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目标设置不科学,教学方式单一,主要以老师讲解为主[1],学生只是被动听课。纵观儿科护理学教材,教学内容的篇幅设置侧重于疾病知识点,而部分老师授课却只重视疾病护理措施,忽视了预防保健及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对于临床护患沟通、人文关怀等方面的知识更是少之又少。儿科护理不仅讨论疾病护理,还注重儿童身心健康的进展和预防保健等方面的内容。若儿科护理学仅局限于对疾病的讨论,那将不利于学科进展,还无法满足社会对儿科护士的需求,长远来看,会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要想规避这些问题,促进儿科护理学的长足进展,在思考探究后,总结出了如下方法。 1 调整课程设置,立足人才培育模式,保证知识有用、够用 培育学生的根本目的是要为社会进展服务,儿童护理学所传授的知识要保证学生在临床上能够用的上,并根据临床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不使用和复杂难懂的知识无需在教学过程中过多讲解,应删繁就简,要以有用为先,以够用为度。课堂内容与学生能力要相匹配,知识点应难易适中,先让学生听得懂,再让学生真懂并学会真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力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以平常要注重实践课上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而不是把实践教学大纲作为空头摆设。在实践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