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1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临的新问题 一直以来,为了与本科通识教育区别,高职院校的课程更多强调知识的易懂性、有用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教学中,除了教材标榜是高职院校专用外,老师授课的内容、方式方法等,与本科院校没有实质性区别,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培育人才的特点,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效果。 1.1 高职心理健康课程老师“舞台”缺失。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老师多数是“双师型”两肩挑的老师,即既要担任心理健康理论的教学,又要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增强学生心理素养。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属于公共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象其它专业课的老师,既可以给学生进行理论讲授,又可以在学生专业实践中进行技术知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依旧只是从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教育。因此,其没有发挥“双师”的作用,纯理论讲授的教育教学没有体现出如其它专业知识的操作性与有用性,以增强学生未来竞争的砝码。 1.2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创新不足。我们不可否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也有日常实践指导,如授课之外,参加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大学生心理讲座、大学生心理沙龙活动等等,也在为培育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尽一份力量。试想一下,这些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与本科院校的并没有区别,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意义方式方法的框架,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用理论指导学生实践的创新性。 1.3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课改讨论不足。虽然有个别老师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讨论,讨论成果也体现了一定理论的前沿性、时代性,但多是对这门课程的一些个别现象进行讨论,而对课程的改革的整体性思考不强,没有深化思考这门课程改革根本性方向的问题。在高职院校中,老师对课改的讨论,主要落实在专业课方面,如精品课程讨论、某某专业讨论等等。 1.4 课程设置及内容与人才培育要求不符。假如参照专业课程情况来设置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实践在课程安排中所占的份量,这样才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育的要求。而日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是讲授理论,缺少了实践的环节,没有鲜亮的人才培育特征。再者,课程内容也多为心理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是无法起到如其它专业知识能直接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或者说增强就业、创业和进展的砝码。 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