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老师师德建设论文 一、红军长征精神的内涵实质 在 1934 年 10 月,由于王明等人“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和中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被迫相继实行战略转移,历时两年。第一、二、四方面军于 1936 年10 月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红军长征宣告结束。在两年的浴血奋战中,中国工农红军从中央苏区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长驱两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渡过二十四条河流,占领大小城市六十三座;翻越十八条山脉,他们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菜啃树皮,忍受饥饿寒冷,历尽千辛万苦,走过了世界上最难行走或没人行走过的道路,征服了自然界的各种艰难险阻。在两年的艰苦环境中,红军究竟是靠什么制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取得了伟大的创举,熔铸了长征精神?归纳起来,长征精神的内涵包括:第一,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红军长征中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前有强敌、后有追兵,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势下,战士们却知难而进、勇往直前,表现出了不怕困难和牺牲,坚定革命前途必胜的信心和勇气,这种精神是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也是长征精神的灵魂。长征的胜利表明: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是红军长征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种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铸造了长征之魂。第二,艰苦奋斗、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是革命长征走向成功的精神力量。红军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根据当时的客观实际勇于创新,形成了“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长征精神。第三、顾全大局、团结一致、互助合作的精神是革命长征取得胜利的有力保障。在长征途中,红军各部队围绕党的作战意图,密切配合、互相协同、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二、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老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教学工作不同于其他任何工作,教学活动是老师与学生之间通过语言、眼神、肢体等各方面进行有效互动的过程,其中老师作为这项活动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甚至一句话就可以影响学生的终生,改变学生的命运。正如我们所说的“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教育的影响是无限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就来自于老师本人,老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情操才能做好教育工作。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