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讨论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扩大,学生和老师逐年增多,单一的教学管理模式也在逐步发生着改变。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各项工作都在逐步从传统手工+纸质的方式向新时代网络技术+信息系统的现代化手段转变,从而实现更为科学合理的现代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机制。[2]在这个逐步转变、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综合归纳为几点:(一)教学管理观念固化,信息化管理意识不强在当前的教学运行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学管理人员要具备互联网思维,还需要参加者具备信息化管理意识。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仅限于信息沟通和文档管理,而忽略了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服务功能。建立互联网思维,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和参加者的信息化管理意识,是“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二)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由于高职院校机构人员编制与进展水平不适应,造成岗位设置不合理、人员不足、分工不明确,教学管理人员除了承担教学管理职责,还承担着行政、学生管理等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头绪多、事务繁杂。随着校内外兼课老师的增加,教学管理人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应对。教学管理人员往往要比其他岗位承受更多更大的压力。长期的加班、超负荷运转,滋生了强烈的职业倦怠感,无形中造成工作推动滞后,质量得不到保证,获得感严重缺失。这样的情况下,教学管理人员转岗、离职成为了普遍现象。(三)信息化管理系统与传统教学管理模式融合度不够从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逐步向信息化管理进展,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各种管理系统如何安装、如何使用,需要逐步的学习、摸索、发现、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系统中的功能和目前教学运行模式不太匹配,有些固定的系统模式不仅不能提升工作效率,反而增加工作程序和工作量。 二、“互联网+教学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教学资源优化,提高教学管理中基础性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教学运行管理中,学生信息、老师信息、课程信息、教室信息成为我们教学管理中最基础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信息量非常大,仅依靠传统办公软件进行记录、统计、核算,工作量之大显而易见,假如信息有误会,严重影响之后的排课工作,排查错误数据,工作量将剧增,大大阻碍工作进程。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来实现基础数据的录入、存储、修改,不仅扩展了数据容量,还有效确保数据准确性,为之后的教学运行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二)有利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