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草青青》随笔文摘 本文是作者:黎秋山创作的一篇生活随笔,关注生活百态,体味五味人生,下面请欣赏。 我带台割草机,回到了故乡,为我儒崇爷爷的墓园割草。我的故乡在广东梅县的阴那山麓,是一片峰峦叠翠,清溪潺潺的美丽山谷,有一个与仙山蓬莱近音的村名,叫蓬辣坑。传说,因躲避战乱,我们的祖先从山西黎城一路南下,经福建宁都,迁至广东梅县的南福村。一天,一个名叫耕可的先人在山上打猎,看到一只美丽的梅花鹿,正待弯弓搭箭,梅花鹿惊跑了。 耕可紧追不舍,梅花鹿跑跑停停,来到阴那山麓便消逝了踪影。耕可公怏怏欲归,却发现此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像仙境一样美丽静谧。耕可公醉了,他信任这是仙人指引,喜出望外,遂带领族人移居开垦。这片开垦出来的谷地从此就成了我们的家乡,并有了一个仙气飘逸的名称:蓬辣。 耕可公生于元末明初,他虽然为家族的安居繁衍发现了福地,却并不是开基创业的祖宗。在族谱的列祖列宗中,耕可公名列第五世,我的儒崇爷爷则列居第二十一世。我没见过儒崇爷爷,甚至连像片也没能瞻仰。但我见过奶奶、三伯父和父亲的合影。中国人讲究夫妻相,从奶奶俊俏的面容推测,儒崇爷爷生前应该也相当帅气。族谱并没有儒崇爷爷亲兄弟姐妹的线索,只是记载他是二十世有焕公的祠子。 祠子是继承人,不一定是亲生的。据族谱记载,有焕“幼没”,也就是很小、或者是相当年青就去世了,留下个有姓无名的遗孀,叫姚氏。儒崇爷爷名列其下,为的是传承延续香火。而这香火的确也兴旺了起来,儒崇爷爷和奶奶总共生了七个孩子,四男三女。也就是我的伯父纯卿、纯歆、纯乐,我的姑妈敬清、埠清、汝清,还有我的父亲纯营。 爷爷名儒崇,就是崇尚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意思。有焕公的父亲名凤观,族谱记载凤观公曾“敕赠儒林郎”,即得到过朝廷授予的儒林郎之官衔。清朝的儒林郎从六品,是个专授儒生的文职虚衔,级别待遇相当于翰林编修,没有实权,也就是等于现代的副厅级与正处级之间的副巡视员。梅县是文化之乡,给儒崇爷爷命名的人大概希望爷爷好好读书,振兴书香门第。我不知道儒崇爷爷小时候学习怎样,但我知道儒崇爷爷长大后并没在家乡生活,也没在国内博取功名。他离乡背井,漂洋过海,出国去了,去到了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谋生。儒崇爷爷不但自己出洋,还把三个伯父、三个姑妈总共六个孩子都带出了海外,都成了南洋华侨。家乡里只留下我尚且年幼的父亲,以及与父亲相依为命的杨顺英奶奶。奶奶和父亲没有一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