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服饰造型设计论文 一、符合生态环境的服饰造型手段 生态环境是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气候、土壤、山脉、河流和矿物、动植物等构成,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形成和生活方式都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服饰无疑涵盖其中。从气候条件上说,东方大部分国家均笼罩在季风性气候之中,当然也有很大差异性。中国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日本为海洋性季风气候,朝鲜为温带季风性气候,韩国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大多为热带季风性气候。季风性气候的特点是季风环流情况复杂,易形成明显的季节变化。可以想见,处于季风条件下人们的服装造型应具有多样性、灵活性、适用性,以符合人们的生理需求。不仅是气候影响着服饰造型的各种性能,地理、物产条件等对其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每个岛都有各自的服饰特色却又有异曲同工之妙爪哇岛上的男女在盛装时穿用的包缠式“卡因”“潘将”是具有代表性的服装。泰国人在生活习俗与服饰传统方面与中国傣族、壮族,缅甸掸人等同源,男子一般都是以长条形布包缠腰臀部,然后再从两腿之间穿过塞到腰背处的服制,外观形似灯笼,名为“纱笼”;泰国女子则是上着短衣,下装为筒裙。马来人的足服以单鞋拖鞋为惯例。这些处于热带的国家在服饰造型的选择上均简单朴素,特别是男子的下装以其物产中盛产鱼类而形有所用、凉爽便捷。这都是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的服饰造型选择。生态环境影响了东方人的衣着习惯和服装形制,进而影响到东方人的人体美观念,那就是对服饰“遮蔽”躯体以避害的本原意识的认同。同时我们还看到服饰造型手段一旦被确立并且开发到位,会因东方各国地理位置的相对封闭性而进入稳定状态。 二、从文化特征出发的服饰造型规律 (一)农耕文化——形制稳定、造型方法统一 民族文化的形成与进展总是与生态环境和物质生产方式息息相关。学术界一般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文化划分为三类一是以土地种植与动植物再生产为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农业文化”,二是以商品生产与交换为主的“海洋(商业)文化”,三是依赖畜牧业的“游牧文化”其中,“农业文化”与“海洋文化”是代表东、西方分野的两大对立的文化形式。自然环境通过对民族物质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决定作用——农耕文化影响着东方服饰造型“尚文”特质的产生。这是因为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农作物和牲畜是农业生产的主要作用对象耕种对季候和气候的依赖性使农耕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