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都跳楼了 到时候我该怎么死 电影《在云端》讲述了一个专门帮助企业炒掉员工的"咨询师",电影里不乏这样的场景:多年服务公司的老员工,面对中年危机,压力极大且无助. 图片里的这段话是他对于自己的职业描述."帮受伤的灵魂度过恐惧之河,让他们看到渺茫的希望."哈哈!是不是非常切题. 我曾经在软件外包和 ICT 行业服务,目前在互联网公司.谈一谈我自己的感受和看到的东西吧. 13 年到 16 年,成都有挺多的外企研发中心关闭,其中包含了 MOTO、赛门铁克这种一线公司.这些公司的主要业务方向是通信、存储.我曾经接触过这些企业的很多工程师,从从业二年到十来年.很多人被裁员后遭遇过迷茫、碰壁,认知状态也从自信变成了怀疑.但是这些人最终都找到了工作. 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职业道路的任何坎坷都是可以度过的,关键是不要放弃希望! 谈一谈这个问题的具体的策略 在这里,我可能没有办法和很多大佬一样从行业进展的角度来谈问题.且作为一个HR 来说一说自己的思考,如何面对行业衰落.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共识,我们给社会带来的价值并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实现的. 一个优秀的人才懂得如何进入到一个组织中,发挥自己,提升整体团队的竞争力. 所以在一个高效的组织中,首要的是协作,然后是执行,最后才是经验(因为经验并不绝对可靠,且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弥补). 你要考虑竞争问题,就需要先考虑清楚自己在组织中的角色是怎么样的. 一个简单模型 如图,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简单模型来举例子(这个问题由于成本关系难以更加深化的展开,假如对于组织角色的问题有兴趣欢迎关注私信讨论):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作为一个新人进入职场. 第一个阶段(9-18 个月·初入职场) 9-18 个月的时间,你都在学习如何在一个团队中和他人更好的合作,并高效率的实现分解后的目标. 当然,也存在比较优秀的人才,可以快速的在刚进入企业的半年之内就走过这个阶段,这些人普遍在学校期间就有极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并且对于一个职位的基本协作方法有很好的认知能力.协作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纯粹的操作,还需要对于同组织内的工作者的职责边界、输出物、沟通方法都熟悉并理解. 这个阶段,你的行业衰落,大可不要焦虑,你可以有两个选择:迅速止损离开行业 或是 去学习这个行业内的宝贵经验!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着非常清楚的行为方法论.这些东西甚至可以帮助其他行业获得截然不同的成功:例如摩拜单车的创始人都来自于汽车行业,他们对于摩拜的设计和运营都体现着汽车行业的严谨性! 第二个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