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和文化渊源和基础研究

中和文化渊源和基础研究_第1页
1/12
中和文化渊源和基础研究_第2页
2/12
中和文化渊源和基础研究_第3页
3/12
中和文化渊源和基础讨论 中和的另一审美特征是人格精神的和谐 我们知道,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之称,他教育学生的目的并不在于成为某一专家学者,乃是在于使之成“人”。非常值得注意的是,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也提出:“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 专 家 。 ” 孔 子 和 爱 因 斯 坦 心 目 中 的“人”以及“和谐的人”足以说明人格精神的重要。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精神,就是中和的人格精神—直道中行,刚柔并济,外圆内方等,《论语》较为直接说到中和的人格精神的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质胜文则野,文 胜 质 则 史 。 文 质 彬 彬 , 然 后 君 子 。(《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此外,并非直接说中和的人格精神,但是过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的例子,不胜枚举。老子《道德经》中:“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正是这个意思。 中和审美形态最根本、最高层次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 这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天”在中国古代有多种含义:(1)物质之天,即与地相对之天;(2)主宰之天,即所谓皇天上帝,有人格的天、帝;(3)运命之天,指人生中无可奈何的“命运”;(4)自然之天,指自然之运行;(5)义理之天,指宇宙的最高原理。“天人合一”中的“天”与上述含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只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各有侧重。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认为人在天地之间的生老病死、福祸凶吉,与宇宙的运行、季节的轮换、万物的消长是息息相通的,人与天地万物有着感应关系,能够互相影响。人可以积极主动去认识把握“天”的种种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来进行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艺术活动,以免遭受“天”—通过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惩处。因此,“天人合一”是一种生命观念、思想意识和审美理想。钟嵘在《诗品序》中:“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古人认为,宇宙之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季晨昏。由于四季冷暖不同,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色和草木鸟兽的形态也各不相同,而人的内心就随着外物的变化而受到感动。陆机在《文赋》中说:“悲落叶...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和文化渊源和基础研究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