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学的传播与进展途径 摘要:中国传统文学的传播进展离不开传播媒介。当前,在产业化与信息化社会中,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中国传统文学找到了新的焕发活力的土壤。同时,在传播进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学也能够承担起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解放个人心灵、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学;传播;进展 文学的进展与繁荣离不开其传播的物质载体和中介,即媒介,甚至媒介的进展也会影响文学的形式和内容。当前经济因素的影响致使文学的工具取向越来越明显。对传媒业来说同样如此,经济的力量使得通俗的娱乐大众的内容与形式占据更大的空间,而人们虽有所爱,却因其庸俗、缺乏品味而非议颇多。二者在进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些问题,而由于二者先天存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又为它们互相促进提供了条件和机遇。 一、中国传统文学包含了“大众性”的品质 中国传统文学,在先天性上来说,并不缺乏“大众”的土壤。从历史进展来看,作为早期纯粹的中国传统文学,本身就起源于民间歌谣、神鬼传说,《诗经》《离骚》、乐府诗歌皆如此。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有清傲率性的魏晋风流人物,也不乏民间大众歌者,《西洲曲》《木兰诗》《子夜歌》《敕勒歌》等等,无不抒写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和生活体验。唐宋时期更是一个文学为全民创作和消费的时代,乃至“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一),这正是诗歌大众化的体现。文人也从书斋中走出来,走出了消愁遣情的大门,在市井歌楼酒肆中找到了宽阔的市场。宋话本、元杂剧、明清小说,文学越来越市民化、大众化。从内容和特征来看,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使传统文学(包括传统民间文学)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未知生,焉知死”,中国传统文学从来都指向日常的平凡生活。 而叙事文学成熟时,“大率为离合悲欢及发迹变态之事,间杂因果报应,而不甚言灵怪,又缘描摹世态,见其炎凉故或亦谓之‘世情书’也”,世俗性成为了主流。与西方文学不同,长期形成的言志、缘情、重表现的传统使得中国传统文学格外“重实践”:注重文学的情感体验和自我关照。这些情感体验是普遍性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也好,“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也罢,其共同人生体验,使得中国传统文学并不“曲高和寡”,而是易于接受。这一品质,使中国传统文学通过大众媒介传播不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