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产业理论讨论 一、西方文化产业进展概况 (一)基础理论讨论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文化工业”理论中指出,文化产业的最终产品就是迎合大众消费需要的各类产品,也就是大众文化(非同今日所指“大众文化”)根据机械化流程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同其他普通商品一样进行流通和消费,同一性代替了异质性,产业化的文化成为了不可感知的同质文化。在被同质化过程中,作为文化商品的文化多样性和内涵丰富性荡然无存,同一性降低了思想深度,泯灭了艺术个性,限制了文化的自由和批判精神,由此沦为国家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哀叹这同一逻辑,坚持对“文化工业”进行猛烈的价值批判,试图唤回传统时代文化艺术的精英文化,而非当代遍存各个领域的大众文化。在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斯科特?拉什看来,20 世纪中期,在上层建筑的统治领域,文化以强调符号表征和意识形态(representation)的形式较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文化产品较少见于日常生活,更多的是经济商品。这种情形从 1945 年一直持续到 1975 年。然而到了 20XX 年,以信息、旅游、体育和建筑等为代表形式的文化产品随处可见。拉什认为“文化产品不再是稀有物品,而是横行天下。文化无处不在,它仿佛从上层建筑中渗透出来,又渗入并掌控了经济基础,开始对经济运行和日常生活体验两者进行统治”。同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本雅明在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认为复制技术使“艺术品从少数人垄断和欣赏中解放出来,为多数人所共享,给文化带来了新的进展空间”,不同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批判态度,而是给出了理性推断法兰克福学派作为开创文化产业理论讨论的先锋,其开辟作用是“难以绕过的理论高峰”。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原始的资本积累是文化工业进展的基础和前提,大多数文化产品生产者都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行为目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宽阔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因而,一味迎合消费者需要就成了文化工业不加改造无需创意的流水线生产。这样,缺乏自由制造的文化产品就在现代机器化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上就被格式化为同一性商品。1963 年,晚年的阿多诺在《文化产业的再思考》一文中总结道:“我们用‘文化产业’代替了‘大众文化’……文化产业是把人们熟悉的传统文化融入了新特质,为大众消费而量身定做的文化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的性质并且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原定计划而制造的。”与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理论的批判立场不同,本雅明则对文化产业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