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药学教学革新分析 临床中药学是中医药各专业学生的骨干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历来重理论,轻实践,以讲授为主,学生常感到抽象、乏味,学习积极性不高,老师也感到教学机械、枯燥,以致教学效果常不理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1-2]。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客观性、实践性的特点,可以培育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临床中药学实验教学就是要通过直观的、生动的、启发性的实践训练,加强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运用能力。当然,对中医专业学生和中药专业学生的实训要有所侧重[3]。对中医专业学生要紧紧围绕中药临床应用,加强辨证用药能力的训练;对中药专业学生的训练可以适当往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性的推断、中药新药研发思路等方向指引。在近年的临床中药学实训教学中,我们借助“模拟药房”载体,引入 PBL 的教学方式[4],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明显提高。特别是中医临床专业的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通过临床中药学实践训练课程,进一步巩固中医药基本理论,临床常用中药的性能特点、应用要点、配伍方法,以及常见病证的用药规律。通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和训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实践用药的能力。 1 联系中医药学基本理论 中医药学理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药基本理论是中医理论中富有特色的一部分,在理法方药辨证论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中医医理密不可分。因此,在中药学实践训练中,必须注意中医理论对中药用药的指导,在具体药味讲述中适时复习中医理论,强化学生对理法方药体系的理解,增强其对理论的灵活运用能力。例如,川芎为治头痛要药,请学生讨论头痛有哪些常见证型,病因病机分别是什么?川芎治各型头痛的机理是什么?结合川芎的性能特点,思考川芎最适宜治何种头痛,不适宜治何种头痛?可否及怎样通过合理配伍扩大川芎对头痛的治疗范围?通过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 以识药带动基础知识学习 传统的临床中药学教学是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讲解药物的来源、药性、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其结果是学生容易产生大脑疲乏,厌倦本课,以致课堂教学收效不佳。我们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开设中药实训课,设计“模拟药房”带动中药性能的复习巩固,提高了学生识药的兴趣,进而增强了其辨证用药的能力,为学生在走出校门后很快适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模拟药房”按中药功效分类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