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垃圾桶”理论谈安全管理据报载,荷兰有一个城市为解决垃圾问题而购置了垃圾桶,但由于人们不同意使用垃圾桶,乱扔垃圾现象仍十分严重。该市卫生机关为此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第一个方法是:把对乱扔垃圾的人的罚金从25元提高到50元。实施后,收效甚微。第二个方法是:增加街道巡逻人员的人数,成效亦不显著。后来,有人在垃圾桶上出主意:设计了一个电动垃圾桶,桶上装有一个感应器,每当垃圾丢进桶内,感应器就有反应而启动录音机,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其内容还每两周换一次。这个设计大受欢迎,结果所有的人不论距离远近,都把垃圾丢进垃圾桶里,城市因而变得清洁起来。在垃圾桶上安装感应式录音机,丢垃圾进去播出一则故事或笑话,效果远比那些惩处手段好得多,既省钱,又不会让人们感到厌恶,我们从中看到了人性化管理取得的良好效果。同样,在安全管理过程当中,假如只是硬性地规定员工应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否则将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处罚,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这是因为,一方面容易诱发员工形成逆反心理,另一方面抑制了员工积极性、兴趣和制造力的发挥。比如,让我们头痛的习惯性违章问题,喊了几十年“杜绝习惯性违章”的口号,监管的手段不断在增多、处罚的力度不断在加大,然而习惯性违章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这是为什么?除了完善的制度和严厉的处罚力度,难道我们还缺少什么?是的,我们还缺少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管理中强调硬性的太多,而人性化的太少。我们常说,严格的管理是必要的,但处罚不是目的,而仅是一种手段。既然是一种手段,我们就可以让其人性化一点,更易让受处罚者接受,比如,有企业就将“违章处罚单”改成“友情告知单”,在处罚的同时还告知违章的危害及发生事故的后果,既维护了制度的权威又起到了教育的效果。没有人原意受到损害,除了自杀者和精神病人。对于习惯性违章,我们应分析其更深层次的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物的不安全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会诱发人的不安全行为,安全管理者就要从物和人这两方面入手来考虑对策措施。一方面,分析出现违章现象的背后是否存在物的不安全状态,如员工不愿戴安全帽,我们要分析安全帽舒适性、透气性是否存在问题。通过不断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制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有助于员工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另一方面,意识决定行动,人的不安全行为源自人的不安全意识形态。必须消除产生不安全行为的意识,引导员工自觉遵守相关规章制度,而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