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吾所好,与经典同行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是因为有很多现代人所需要所学习的东西,但是也并不就是照搬照演,学会辨别也十分的重要。接下来我将给大家带来一篇文章,请大家一起欣赏。 读经典诗,说家常话,这里是《云泷诗话》。 却说禅宗初祖达摩大师,来到中土后,一面壁就是九年的工夫,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有人问他,达摩大师说:“我在等一个人。”什么人呢?一个不自欺、不欺人、不被人欺的人。 这事儿怕是不容易! 因为一般人的一生,就是自欺、欺人、被人欺的一生。不过,达摩大师还真等到了。这个人叫神光,此时已在不惑之年,不仅饱读诗书,且有八年的禅定功夫。但这时的他,心里还是有一个“大惑”。 神光立雪拜师,为表决心,断臂求法。达摩大师认可了他,为他更名“慧可”,这就是历史上的禅宗二祖。慧可禅师于是问道:“老师,诸佛的法印,现在能告诉我了吗?” 达摩祖师冷冷地回答说:“诸佛的法印,不是从别人那里可以得到的。” 慧可禅师听了,一脸的茫然,就继续问道:“但是弟子我的心始终不得安宁,请老师帮我安心啊。” 达摩祖师一吹胡子一瞪眼:“把你的心拿来,我给你安!” 慧可禅师心想,刚把胳膊砍了,这次难道要挖心掏肺不成?他沉吟了好大一会儿,吞吞吐吐地说:“我找了半天,找不到心在哪啊。” 达摩祖师于是回答说:“我已经给你安完心了。” 慧可禅师恍然大悟!对呀,我的心就在我的腔子里,这四十年来心里不安,心里有大惑,不就是因为自己老是向外找心嘛!这不是骑驴找驴是什么?人只有先自欺,才被人欺,才会继续去欺人。只要见到了本地风光,一切智慧才能从自己内心中不断升起啊。 后来,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悟道后有同样的觉悟,而且他还有一个悟道诗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此时慧可大师的觉悟,也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自我的觉悟: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在求学的道路上,立定自己的脚跟,认清自己的本心,是何等的重要! 对此,儒家的大师们有着同样的认识,宋代陆九渊先生不是说了嘛:“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只要认识了“我”,六经皆可注我,我也可注六经。但假如没了“我”,就会死在古人的句下,这样的“学习”有什么意义呢? 在这里,如何对待经典,就有了一个严重的分野。 清代大才子纪晓岚的选择,是“述而不作”。古人的文章、学问都足够好了,我又何必多事呢?在这方面,有一个段子。 纪晓岚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