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展览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 一 20XX 年 10 月,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七次亚太地区大会在上海进行,诞生了举世瞩目的《上海宪章》,强调文化遗产已经从“物质遗产扩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保护人类非物质遗产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的推动者”,认为“声音、价值、传统、语言、口述历史和民间生活等应在所有博物馆与遗产保护活动中得到认可与促进”。20XX 年 10 月在汉城召开的国际博协大会的主题也是“博物馆与非物质遗产”。实际上,任何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东西,其本质上就具有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人类活动的结果,其必定就是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结合。赵明远认为,一项具体的遗产具有物质与非物质双重属性,而将文化遗产划分为“物质”与“非物质”两类,主要是缘于保护的需要而非其天然的类别。在博物馆长期的业务实践中,一般特别关注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对其非物质性方面的价值追寻不甚着力,这不仅仅只是缘于保护的需要,其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博物馆对于自身的定位问题。以比较通行且相对稳定的第 16 届国际博协大会的关于博物馆的定义为例,其把博物馆定义为“为社会及其进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讨论、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讨论、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见证物”。这样,博物馆关注的是“见证物”,是物质性的遗产,博物馆的首要特征就是其实物性。因此,虽然“博物馆的收藏功能可以涵括无形文化遗产”,博物馆可以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是,其首要关注的仍然还在于文化的代表性物质实体。 辛儒认为,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过程中,要突破传统思想观念,建立双重馆藏标准;依托多媒体技术与网络平台,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固有特性规划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体系结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体系是什么?其总体上仍然还是分为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两类。文物藏品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中心,通过文物的收藏、管理、保护与展示,博物馆以文物表达文化,记录历史,传承记忆。《偶•影•戏——中国木偶皮影精品特展》共展出馆藏木偶、皮影文物精品 1583 件,其基础性的条件就在于成都博物院、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多年来所征集到的 1 万余件木偶与 20 余万件皮影文物。丰富、精致的馆藏木偶、皮影文物,是本次展览得到各方一致好评的根本原因。但是,丰富与精致却不能代替全面。虽然成都博物院、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的木偶、皮影文物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