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书记事迹材料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一面旗帜。二十多年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他带领一方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文明富裕之路,这条路走得稳健,走得坦荡,充满阳光。“最怕群众不满意”,这位老党员这句朴素的话值得所有的共产党员深思。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赤峰市元宝山区建昌营镇建昌营村党委书记、宝昌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在建昌营村民的心目中,就是进展生产的旗帜,就是群众利益的代表,就是兴旺发达的象征。*任村书记的历程几乎和改革开放同步。20 多年来,他带领建昌营村干部群众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制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为兴村富民做出了突出贡献。 坚持进展才是硬道理,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制造性地开展工作,*带领全体村民走出了一条振兴农村经济的成功之路。 改革开放初的 1978 年,建昌营村的工农业总收入 109 万元,人均年收入 91 元。如今的建昌营村可称得上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富村。XX 年实现工农业总收入 6 亿元,村集体收入 1100 万元,向国家缴纳税金 1248.4 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 4300 元,集体积累净资产达 15318.9 万元。回顾二十年的变化,村民们异口同声地说:村里的变化原因有千条万条,但最根本的一条是我们有一个开拓进取的好班子,特别是有一个心系群众,造福百姓的好书记。 80 年代初,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村改革如汹涌的大潮席卷大江南北,这是一次彻底解放生产力,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改革。建昌营村当然也不例外。可是怎么改?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包括建昌营村周围的农村,都把土地分片承包到了农户。当时,这已成为一个固定的现成的模式。然而,建昌营村的现实使*犹豫不决:人多地少,土地集中连片,路、渠、林、机、电配套齐全,水利化、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村办企业初具规模,多数劳动力在企业就业。假如照搬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模式,一是由于劳动力分散而造成浪费,不仅人均不到一亩的耕地种不好,而且企业也搞不好。二是原有的农业生产设施难以利用且面临被破坏的危险。假如不分,土地到户似乎又是大势所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改革开放的理论支持。*琢磨,这大家伙儿的事,像居家过日子一样,得实实在在地过,实打实地干,不能只图形式。那年冬天,踩着厚厚的积雪,顶着刺骨的寒风,*走村串户,听群众意见,找干部商量,寻找建昌营村经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