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员工《梁家河》读后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当知青岁月时所在地,也是他读懂人民、读懂中国的地方,你从这本书学到了什么?下面我带来的是公司员工《梁家河》读后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里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书本封面上的习总书记与当年的相亲谈笑风生,让人不禁陷入沉思,一个荒凉的农村到底藏着怎样的大学问···戴着好奇翻开书本,一行行,一页页,一幕幕动人的历史仿佛又在我面前重演··· 多年前有一个小村庄,在那里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朴素生活, 1969 年,一帮风华正茂的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它原有的寂静,为它注入了新时代的蓬勃朝气,同时也在这片温暖的土壤里宁静扎根,以待日后的拔节生长。这群知青里有一个青年,就是习近平主席。1969年不满 16 岁的习近平踏上了知青专列,一路颠簸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这个荒芜贫瘠的土地上,开始了他七年的知青岁月。16 岁到 22 岁,正是一个青年人的黄金期,是青年人树理想、定志向的关键期。而习近平在青年时代,却从繁华的北京来到陕北偏僻的山村,从初中学生成为天不亮就要上山干农活的知青。梁家河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留下了他的足迹,洒下了他的汗水。 从北京的城里娃到陕北的农村娃,习近平先后突破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最终从不适应农村的艰苦环境到习惯了一身泥土和粗茶淡饭,在这期间,他始终坚持与百姓一起住窑洞,一起睡土炕,一起挑粪拉煤,一起拦河打坝。迎难而上,积极应对,永不畏惧。身处逆境中能够有坚定的意志,殊为不易。联系到自身,在社会主义奔小康的的新时代大多数我们石油青年都不曾经历过真正的人生挑战,雨雪风霜,遇到挫折相对较少,这尤其需要我们努力学习青年习近平的不怕挫折,勇于正视未来人生可能遇到的低谷和困难,锤炼出刚毅坚强、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习近平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总书记“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好学求知。不管白天干活多累,总书记总能挑灯夜战,读书到深夜,为了借一本书,总书记步行十几里地。到四川学习沼气的时候,总书记还不忘把路边好的对联抄写来细细品味。无论是政治、历史、文学,总书记广泛涉猎,刻苦钻研。作为年轻人,我们更应该有“学不可以矣”的精神,利用工作之余,刻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