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1998 年,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使河北省赤城县扬名全国。一位叫魏敏芝的小学代课老师找回失学孩子的故事,令千万人潸然泪下。十年弹指一挥间,赤城县贫困山村的孩子是否“一个都没有少”?刚放暑假,我就奔赴该县就农村义务教育问题进行调查。七月酷暑,辗转跋涉于黄土沟壑,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带来的变化,让人感受到十分欣慰。 穷孩子圆了读书梦 雕鹗镇上虎村村长回忆道:“2025 年大年初八,村里家家院落门口,到处撒着红红的炮屑。今年,孩儿们的炮放得喧闹。为啥?上学不花钱!”XX 年年,共和国庄严承诺:农村孩子读书不再收学杂费、书本费,困难学生给予生活补贴。改革开放30 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就此落地生根,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读书不花钱,家庭困难有补贴!幸福从天而降,一位叫闫晓旭的 15 岁女孩满脸喜悦地告诉记者:“没补贴,我三年前就该辍学回家了!”她父亲阎万富原本开车往返于内蒙古、张家口贩羊,可四年前父亲不慎摔成瘫痪,治病花了 4 万多元,不仅负债累累,家里还断了生活来源。为筹集两个孩子的学费、书费,阎家甚至停用自来水,改喝井水,可钱还是不够。幸亏三年前县财政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补贴,对寄宿的贫困生每年予以 1000 元补助,这才保住了晓旭的学业。在村里人眼里,阎家是“读书改变命运”的典范。哥哥前年考上河北工业大学。阎晓旭小学六年级,学习成绩在镇中心学校排全年级第三名。 月朗星稀,山路崎岖。我深一脚、浅一脚摸黑走进镇宁堡初一学生郭兴乐家。院里,木架上堆着玉米棒子;屋里,锅里煮着土豆——郭兴乐说,这是一家的口粮。父亲因腰椎病丧失劳动力,母亲是哑巴。这个家有多难?最值钱的家当是一头驴和 50 元买来的旧黑白电视。 根据“两免一补”政策,学校把郭兴乐列为特困生,每年补助 1000 元生活费,上小学三年级的妹妹郭兴妹每年补助 300生活费。郭兴乐身体结实,憨厚腼腆,学习成绩中等,但体育很好。学校举办运动会,获 3000 米长跑第三名。提起 2025 年奥运会,郭兴乐说想到北京看奥运。长大后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他告诉记者,镇宁堡离北京 120 公里,高速公路牌子上写着。还没去过北京,以后肯定能去!郭兴乐父亲拉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说:“村里没让一个孩子失学,感谢政府!孩儿,记住恩德,好好念书!” XX 年秋天,国家实行“两免一补”,中央财政划拨给赤城县 26 万元补贴资金,省补贴 13.5 万元,赤城县超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