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自传赏析 一 自 1762 年卢梭于蒙莫朗西写了致马尔泽布的四封信,试图对自己的性格、为人作出解释起,他的写作活动就开始从理论性著作和小说转向自传性的作品,先后完成了《忏悔录》,《对话录》和《漫步遐想录》同源,故似译为“梦思”更为妥当。)。差不多可以说,卢梭晚年几乎把全部精力用于塑造自我形象,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些作品因其截然不同于前人的风格和极大的开创性,被推举为现代自传文学的鼻祖。 关于那些自传性作品中,卢梭首先而且格外强调的是它的真实性。在这方面他实在是说得太多,这里只消引《忏悔录》题记的开头和全书结束时的一节,想必便足以代表: 这是世上绝无仅有、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像一幅完全依照原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1] 我说的都是真话;假如有人知道有些事情和我刚才所叙述的相反,哪怕那些事情经过了一千次证明,他所知道的也只是谎言和欺骗……我高声地、无畏地表明:将来任何人,即使没有读过我的作品,但能用他自己的眼睛考查一下我的天性、性格、操守、志趣、爱好、习惯以后,假如还信任我是个坏人,那么他自己就是一个理应掐死的坏人。[2] 要把不信任他的人“掐死”,当然是不太文雅,不过,也可以算是提出了最为坚决的保证。 但自传有可能是完全真实的吗?卢梭自传作品真实性的限度在哪里?假如说,即使他努力去追求也不能达到他所向往的真实,又是由于什么原因?这些都是饶有趣味的问题。当然,对卢梭的表白表示充分信赖的人也是有的;在中国,由于卢梭讨论的缺乏,这种信赖是延续到久远的——前些年巴金在《随想录》中力倡“说真话”,便屡屡提及卢梭的榜样。但这种信赖大抵出于不那么靠得住的感觉。 二 毫无疑问,卢梭的自传在许多地方表现了极大的坦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写自己好的地方还有所保留,写自己不好的地方却是和盘托出。[3]确实,我们通过卢梭的自传了解到他的某些奇特的癖性,如性意识的早熟和性受虐倾向,了解到他曾染上的各种恶习:说谎、偷窃、手淫……等等。他无所忌讳地描述这一切,这在他的时代,尤其在他已经跨入的上流社会中简直是惊世骇俗。在通常的社会心理习惯上,一个肯说自己坏话的人总是被认为较为可信;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卢梭理直气壮地要求读者给予无保留的信任。 但是,卢梭的这种坦诚,不能简单地看作仅是对其曾有过的生活经历的如实记述,这里面包含着多重意义。正视自身的弱点乃至“堕落”,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骄傲;在卢梭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