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控制措施一、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1、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2025-05)的有关规定,将生产过程当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如下六类:1) 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2)防护缺陷;(3)电危害;(4)噪声危害;(5)振动危害;(6)电磁辐射;(7)运动物危害;(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11)粉尘与气溶胶;(12)作业环境不良;(13)信号缺陷;(14)标志缺陷;(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2)反应活性物质;(3)有毒物质;(4)腐蚀性物质;(5)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3) 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1)致病微生物;(2)传染病媒介物;(3)致害动物;(4)致害植物;(5)其他生物危险和有害因素。4) 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负荷超限;(2)健康情况异常;(3)从事禁忌作业;(4)心理异常;(5)识别功能缺陷;(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5) 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1)指挥错误;(2)操作错误;(3)监护错误;(4)其他错误;(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6) 其他危险、有害因素:(1)搬举重物;(2)作业空间;(3)工具不合适;(4)标识不清。2、参考《企业员工伤亡事故分类》(gb2025-05)进行分类1) 物体打击;2)车辆损害;3) 机械损害;4)起重损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损害;3、按职业建康分类参考《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病患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将危害因素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音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其它损害因素等 7 类。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1、识别方法(1)直观经验法:适用于有可供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系统。a、对比、经验法:是对比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推断能力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b、类比法:是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2)系统安全分析法:常用于复杂、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