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实行素养教育 素养教育的要义是从学生自身进展需要出发,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同时又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使每个学生得以生动活泼、主动进展,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养,满足社会进展需要。这里,就历史教学为例,谈谈本人是怎样实施素养教育的。 一、内外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进展的主体,老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制造性,激发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加教学过程,并在学习活动中及时给予指点和引导,使他们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为此,我要求在每次上课开始前,用 3~5 分钟时间,通过轮流的办法,每次由一名学生讲故事,并做到:1.用自己的语言讲;2.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3.与上课内容相联系;4.具有教育意义。这样做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课外积极查阅资料,仔细准备。讲得内容丰富,知识面也很广。 二、利用历史教学观点,让学生全面进展 优化教学结构,还要注意教育的全面性。历史教学内容涉及面广,它融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老师在精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意运用模型、幻灯、录像和计算机等教学手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实验活动,培育科学的思维方法。素养教育应充分利用教材,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获得多种多样的知识,使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得到和谐进展。 三、利用教材优势进行思想素养培育 初中学生是初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丰富多样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譬如,讲“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社会的基本结束”时,可同我国春秋奴隶制的没落比,让学生知道中国比西欧结束奴隶社会早了近千年,这说明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素养教育要求老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1.法律规范作用;2.组织作用;3.传授作用;4.管理作用;5.评价作用;6.育人作用。在课堂教学传授过程中,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老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 总之,“应试教育”向“素养教育”转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要完成这项改革任务,在老师的观念更新的基础上,还要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思想及全面素养教育。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养教育历史教学实行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