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渗入班级德育 德育工作是学校和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专业知识的特点和优势,历史学科老师任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笔者就是一个干了 9 年班主任工作的历史老师,对所从事的工作深有感受。本文就笔者如何结合学科优势做好德育工作谈几点体会,以祈同行指正。 一、在历史课堂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历史教学担负着重要的思想教育任务,包括伦理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乡情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等。尽管各地中学历史教材版本不同,但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的素材。只要老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善于发掘,合理利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是大有可为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育学生学习历史上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爱国人物的优秀品质,弘扬民族精神。鲁迅说过:“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中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民魂”,“中国才有真进步”。对历史上那些流芳千古的仁人志士,在对外战争中坚决保卫祖国的民族英雄,不畏艰辛探究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人士,埋头苦干在文化科学上作出贡献而为国争光的优秀人士,都应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提倡中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历史教材中有大量这样的人物,如屈原、岳飞、林则徐、杨靖宇、邱少云、王进喜、王学森等等。在讲到这些人物时,老师不仅要大张旗鼓地向学生介绍他们的事迹,而且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发掘他们的优秀品质。老师应结合实际适时启发讨论:我们今日学习他们什么?如何学习?有什么现实意义?通过老师的讲述和学生的讨论,大家对历史人物的敬意油然而生,进而树立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主人翁责任感。懂得只有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爱国敬业,才能实现个人理想,才能对国家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为进一步达到教育的目的,老师还应布置学生课前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课堂上大胆讲故事,发表见解,参加讨论,做到人人参加,人人感受教育。 2.教育学生仇视历史上的反面人物,辨明是非。在中学生思想教化中,最有说服劝导作用的就是人物。绝大多数中学历史老师认为,初中学生的感性认知程度高,高中学生的感性认知程度也仍大于理性认知程度。对于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来说,感性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更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因为中学生很难理解社会的复杂性、渐进性和规律性,而容易理解人物,善恶美丑,尽入他们心底。比如通过对反面人物的揭露批判,更加彰显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