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俄国地方自治局在民生方面贡献颇大,其中兴医举措行之有效,建立了各种医院设施,在城市有省医院、精神病院和县城医院,在农村有医疗区医院和诊所,并对医务人员提供了有效的物质保障和管理。在地方自治局和医生的努力之下,俄国地方自治局医疗体系实现了由医士制度、巡诊制度向住院制度的转变,并实施了免费医疗。此外,在防病治病方面也表现不俗。关键词:俄国;地方自治局;医疗;卫生1864 年俄国实行地方自治改革之后,地方自治局在民生方面贡献颇大,其中兴医举措行之有效,不仅建设了省医院、精神病医院、医疗区医院、诊所和助产士站点,还培育了医生、医士、药剂师、助产士等医疗人才。与此同时,地方自治局在医生的督促下,使医疗制度实现了从医士制度、巡诊制度到住院制度的重要转变。免费医疗、平民化一直是地方自治局在医疗方面追求的目标之一,这使地方自治局医疗逐渐有了鲜亮的社会福利色彩。此外,在改善地方的卫生状况、防治天花和历次流行病中,地方自治局的作用也不俗。一、地方自治局对医疗设施的建设和医疗制度的改革地方自治局建设的医疗设施包括省医院、精神病医院、医疗区医院、农村诊所和助产士站点。在此过程中,地方自治局医疗的组织制度从医士制度、巡诊制度转为住院制度。(一)省医院的建设与省内医疗的去中心化地方自治改革之初,各省级地方自治局便开始改善省医院的状况。首先,以更加严格的制度管理病人,将他们分成几类,各在各自的病房,传染病人被安置到单独的病房,以免交叉感染。其次,通过发放无息贷款等方式新建、扩建医院大楼,修缮医院的基础设施。第三,聘请更多的医生到医院接诊。第四,确立医生的分工原则,建立医院的内科、外科、产科、精神病科等科室。但是,这种求大求全的做法导致经费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地方自治局开始怀疑这样做是否妥当。它最初认为,在农村地区医疗状况堪忧的情况下,建设省级中心医院便可以吸引一些民众到此就医,部分地缓解农村医疗资源匮乏问题。但事实很快证明,情况并不如他们所想,利用省级医院的主要是附近的城市居民,而非远道而来的外地农村居民。由于医疗本身的服务半径有限,再加上交通条件的制约,省医院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城市的地区性医院,而无法成为具有全省性意义的医院。是将医疗事业集中到省城,还是将它们均衡地分散到各地?从大多数地方自治局的实践来看,他们更多地选择了第二条道路,意图实现医疗服务的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