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世界无烟日宣传资料_世界无烟日2024 年世界无烟日宣传资料_世界无烟日 宣传资料 1:世界无烟日起源 烟草是生长在南美洲的一种野生植物,最初印第安人将烟叶口嚼或做成卷烟燃烧吸吮。烟草在全球盛行了 200 多年,直到 20 世纪,人类才开始认识到烟草对人类的危害。 1977 年,美国癌肿协会首先提出了控制吸烟的一种宣传教育方式——无烟日。这天,在美国全国范围内进行“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劝阻吸烟者在当天不吸烟,商店停售烟草制品一天。美国把每年 11 月第 3 周的星期四定为本国的无烟日。以后,英国、马来西亚、中国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制定了无烟日。 1987 年 11 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每年的 4 月 7 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并于 1988年开始施行。但因 4 月 7 日是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卫生组织都要提出一项保健要求的主题。 为了不干扰其卫生主题的提出,世界卫生组织决定从 1989 年起将每年的 5 月 31 日定为世界无烟日,中国也将该日作为中国的无烟日。 宣传资料 2:烟草的危害 烟草对大脑的影响:尼古丁通过肺黏膜和口腔黏膜扩散到全身,进入大脑之后,尼古丁能模仿乙酰胆碱这种中枢神经传递物质作用,同许多神经元表面的尼古丁受体结合在一起。尼古丁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刺激作用,在“奖赏回路”内作用尤为明显。它能通过激活相关神经来释放更多的多巴胺。而烟草中所含的的哈尔明和降哈尔明则能通过抑制分解酶的活动,使神经突触内的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保持在高浓度水平。随着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保持的作用得到强化,人的清醒程度就更强、注意力更为集中,从而更能缓解忧虑忍耐饥饿。烟草可导致恶心、眩晕、头痛。 耐受性和依赖性:常常吸烟会使大脑中的尼古丁含量始终处于很高水平。神经原受体对尼古丁越来越不敏感,对多巴胺释放的刺激作用也出现减弱,原来的烟量再也不能满足吸烟者的快感,吸烟者由此对尼古丁产生耐受性。当吸烟者停止吸烟数小时(睡眠时间)后,体内尼古丁含量出现下降,神经元受体变得异常敏感,此时乙酰胆碱的活性超出正常水平,使吸烟者变得烦躁,并很想抽烟。这时候假如能够吸一支烟就可以过度刺激神经原受体,并促使多巴胺大量释放。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每天的第一支烟能给“老烟枪”带来莫大的快感,吸烟者也因此陷入烟瘾增强的恶性循环。 第一个把烟草当作药物的大使 1560 年,当时烟草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