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主义维度一:一、交换理论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第一是成功命题。这是就个人的全部行动而言的。人的行动与动物有着相似的地方,他要遵循报酬原则。也就是说,如果个体的某个行动越是经常受到报酬和奖励,那么他就越有可能有经常类似的行动。第二个是刺激命题。在过去的某个时间里.如果某一特定的刺激或者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报酬或奖励。那么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类似的行动。第三个是价值命题。正如同鸽子的某种行动可以得到食物的奖励那样.如果某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一个人来说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反之。如果某种行动产生的结果使得此人受到惩罚.那么他就有可能采取措施避免类似行动的发生.第四个是剥夺——满足命题。也就是获得的报酬和奖励遵循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就是说,一个人在最近越是经常地得到某种报酬,那么随着报酬的增加此人所获得此报酬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就会减少。第五个是攻击——赞同命题。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当某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者他得到了料想不及的惩罚时,他将被激怒并越有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可以发泄他的不满情绪,因而对他来说有价值。其二。当某人的行动获得了他所期望的报酬,特别是报酬比预期的还要大,或者他的错误行动没有受到预想中的惩罚,他都会非常高兴,继续做得到报酬的行动或者避免错误行为的再度发生。第六个是理性命题。斯密认为人能够从各种利益中选择最大的利益,以最小的代价实现自身的最大需要。理论基斤础:(一)功利主义经济学“理性人”(18 世纪,亚当•斯密)人类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与他人进行交易,他们理性地追求最大限度的自身利益。人们合理地考虑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并确定最后的行动方向。(二)人类学中的交换论弗雷泽:用经济动机来解释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中的姑表联姻模式。交换过程是人们为实现基本需要产生的,认为有利可图时,交换产生了互动模式,这种互动模式不仅满足个人需求,而且限制接着可能产生的各种社会结构;马林诺夫斯基:“库拉圈”的交换制度,交换在同伴中进行,交换人没有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的目的;马歇尔•摩斯:促使人们交换的力量来自于社会或群体,礼物交换贯彻着社会秩序的功能;列维-斯特劳斯:社会交换是受社会规则支配的规范的行为。(三)行为心理学斯金纳的“刺激—反应”模式(在任何特定的场合,有机体都将发出那些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