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一、3〜4 岁(小班)儿童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一)认识过程带有很大的情绪性,缺乏有意性3〜4 岁的儿童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的认识易受其情绪的影响。色彩鲜艳、生动活泼、能发出悦耳声响的客体都能引起孩子的愉快情绪,于是,儿童就有兴趣去认识,如各种小动物。而对色彩单调的静态的客体,孩子就不感兴趣,也就不会有认识的要求。即使老师要求孩子去认识,孩子仍然可能会出现心猿意马的认识行为,收不到认识效果。(二)认识方法以模仿为主,易受暗示这一期间的孩子,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尚不会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知来表达自己的认识,多是人云亦云。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别的小朋友说小兔子的眼睛是黑色的,他也跟着说是黑色的;大人用旧布试试新买的剪刀的锋口,他也将剪刀拿来剪起了自己盖的被面,妈妈批评他时,他还振振有词,说“我在试试剪刀快不快?”教师带小朋友到户外寻找生活中的圆的东西,孩子们极易跟着教师的视线去寻找,当找到了一个圆的时候,也往往先看教师的表情,期望得到肯定。(三)认识活动具有表面性,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这一期间儿童的思维还保留着直觉行动性的特点,他们的思维还要依靠具体的事物形象和直接的动作。他们不会事先去计划自已的行动,只能是先做后想或边做边想。因此,此时孩子的认识活动必须是问题和孩子的主体行动同步才有效。同时,由于思维的直接具体性,孩子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因此,对孩子的教育,特别要强调正面教育。如在认识小白兔时,有的孩子说兔子的眼睛是灰色的。老师想:“明明是红的,怎么会是灰的呢?显然是孩子在捣蛋。”于是生气地说:“还是白色的呢!”这下可好!小朋友—起说:“是——白——色——的。”另外,在引导孩子观察或要求孩子注意时,提示语一定要明确具体。如“请一起看着老师手指的这个地方”,而不能简单说看这里、那里。二、4〜5 岁(中班)儿童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一)好奇好问好学随着这一期间儿童身心的发展和活动能力的增强,活动范围的扩大,孩子们2对周围环境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什么都想摸摸、看看、尝尝,什么都想去摆弄摆弄。他们经常向成人提问题,问题多半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上;问题的范围很广,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并急切地希望成人给予及时回答。他们喜欢集体教育活动,学到一点新知识后就特别爱对别人讲,希望别人也知道。(二)初步理解事物的表面和简单的因果关系这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