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什么?“互联网+教育”意味着什么? 李克强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个“互联网+”的新概念,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界纷纷解读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互联网+的潜在含义,可以用一个“互联网+?=?”的公式来表示。在这个公式里,只有一个因素是明确的,那就是互联网,后面的加什么,可以自由联想。 制造心理学家们认为,创新思维的心理学机制就是二元联想。那么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作为二元中的一元,另一元可以是任何东西,由此激发的创意可以是无限的。 我们不妨从教育的角度来自由联想一番。 互联网+学校=?是现在的校校通班班通吗?是电子书包、电子白板进课堂吗?我的回答:是,又不是。将网络引进学校和课堂,是大势所趋,但这些只是硬件设备,假如我们的思想不是互联网的,依旧起不了任何作用。君不见很多学校虽然连通了网络,却禁止学生在学校上网,连学生自带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也要被没收;课堂上虽然也有了电脑,甚至每人一个 iPad, 且美其名曰电子书包,却只允许学生使用“电子书包”里事先制作的资源,最多只能上学校局域网中的教学平台,学习的内容也紧紧围绕教材和考试大纲,这与互联网何干?与互联网思维何干? 互联网+课堂=?是把实体课堂教学录像放到互联网上让大家看?是,又不是。将一些名校名师名课程的视频放到网上,有助于优质资源的社会共享,促进教育公平。但假如只是简单照搬,效果可能不好。在网络学习中,要求学习者都花 40 分钟到 1 小时去看一堂课,显然不太适合,这也就是 10 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微课)在网上流行的原因。网上学习个性化程度非常高,传统的“课”的概念应该有所改变,不再需要规定固定的上课下课时间了,甚至不再需要过于拘泥于学科与专业知识体系结构了,而应该让学习者以问题为中心、以个人需要为中心,打破原来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个性化的、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知识结构。 互联网+老师=?互联网时代,老师还能像从前那样一成不变地进行教学吗?老师职业还会永远是铁饭碗吗?恐怕未必。举个例子,假如有一天你讲的课,网上有一个老师比你讲得还要好,学生都跑到网上听课去了,你上课的时候大家都在台下玩手机,甚至对你讲的内容提出质疑,你该怎么办?假如你所在的学校决定,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某一门公共课程,承认网络学习的学分,原来教这门课的老师会不会面临下岗?笔者曾经预言,未来的老师将分为两种:一种是线上讲公开课的明星老师,一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