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的理念对中药资源可持续进展的影响摘要:随着中医药产业与天然药物的开展,我国中药资源的贮量已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由于医学模式从治疗疾病向减少疾病、维持健康的转变,“治未病”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治未病”能够通过运动养生、针灸按摩、饮食调理等不用药或少用药的手段而使人体保持健康的状态,从而有效减少中药资源的消耗。对“治未病”的特色与优势进行总结,对中药资源现状进行分析,并就“治未病”的理念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开展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关键词:治未病;中药资源;可持续开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珍宝,几千年来在增进人民的健康、防病治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世界经济和人类医疗保健事业的开展,中药资源的社会需求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资源需求危机日趋严重。对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政府和医药行业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根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治未病”是最早产生于我国的伟大医学。这一思想的主要精髓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工治未病”,“预防为先”,“未病先防”,“见微知著”,“已病防变”,“未病先治”。随着全球疾病谱的改变和死因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相结合模式的转变,中医学的这一伟大思想,在今日仍极具先进性,不仅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方法,而且也对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开展,特别是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1“治未病”理念的重要性与优势“治未病”是从人体内在抗病能力的调动和对人体外界致病因素的防范,通过适四时之变化,精神修养,节饮食,慎起居,锻炼体魄,讲究卫生等方面来实现人体保健、疾病预防的目的。吴仪副总理在 2024 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指出:“治未病的重要性将会日益凸显出来,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讨论”。1.1“治未病”的由来“治未病”一词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但“治未病”的理念却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如《扁鹊见齐桓公》中对疾病由表及里、由轻到重的开展过程与及时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其后,张仲景、华佗、葛洪、孙思邈、朱丹溪、张景岳、叶天士等大医家均继承、丰富与开展了“治未病”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