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对接讨论与实践摘要:《儿童文学》课程标准不但充分表达了教育的职业性,同时也表达了《儿童文学》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儿童文学作品是一种课程资源。我们不但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课外阅读指导等方面利用它丰富的资源,而且还要顺利对接未来小学语文老师岗位。本文说明了《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根本特点,阐述了《儿童文学》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对接措施。关键词:儿童文学,课程标准,职业岗位语文新课程改革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儿童文学作品数量大幅度提升已占据小学语文教总篇目的半壁江山。小学阶段的儿童阅读是一个大潮流和趋势,而阅读资源的收集给老师课外阅读辅导提出了新挑战。目前,老师儿童素养缺失一直是老师职业化进程中的硬伤,提升儿童文学课在师范院校重要性、必要性是我们必须探究的课题。五四时期周作人就曾指出,所谓儿童文学几乎就是小学语文教育同义词。这时期对儿童文学体裁、排列、内容都作了详细说明和要求。2001 年小学语文新课标公布标志着新一轮语文教育改革正式开始,并且在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化趋势下,一些师范院校开设了儿童文学课程,相应的老师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不断完善起来。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幼儿人才培育目标定位过于功利化,以就业为目标,无视学生将来的职业开展。还有的儿童文学课程内容学科化现象严重,与岗位脱节,不适应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幼儿师范老师的培育目标定位必须坚持既有利于就业,又有利于在、技能、素养三个维度上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对接,从而促进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等方面协调开展。一、《儿童文学》课程性质《儿童文学》课程是根据高技能人才培育目标和老师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养要求,对高职幼师人才培育方面注重职业能力的培養和职业素养的养成。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养结构上进行学习与实践,可以较快的适应幼师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儿童文学》课程与其他相关的一些课程共同承担着高职师范生的知识、理论、技能的教学任务。它的前导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文学素养的学习,课程设计以儿童文学作品理论鉴赏为根底,不但表达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而且也是民族性与多元性的统一。《儿童文学》课程主要对儿童文学课程的相关理论、儿童文学的各种文体,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进行系统教学。尤其是一些制造性作业注重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更注重学生的分析作品、评价作品、讲授作品和创编作品的培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