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路小学 一至三年级光阴飞逝,一学期的工作又临近尾声,蓦然回首,别有一番味道在心头。本学期,我校一至三年级全体品社老师齐心协力,同甘共苦,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谱写教育教学生动的乐章。一、加强学习,提升理论水平“”本学期我们鼓舞老师们实行 多听课、多反思 的方法,结合网络师资培训,组织老师观摩优秀课例,及时评课,了解课改动态,扩大自身的视野,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便更好服务于课改实践。教研组采纳了集体备课制,每次教研组活动,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大家仔细学习教材,根据各课教材的教育要点,通过教材分析、结合教学建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定好教学目标要点、教学重点、难点,备好课,授好课。我们时时处处发挥着集体的力量,体现着团队的精神。尽管执教品社的老师来自于不同的年级,但我们常常会聚一起探讨讨论,教研组洋溢着团结互助,群策群力的气氛。二、紧抓教学,促进专业化进展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老师们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学“”习实践基地。为此我们教研组老师仔细学习 品德与社会 新课程标准、理念,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教育刊物上的教学实例,仔细参加区教研活动,听课评课,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上海市 两纲 教育颁发之后,我们组织教研组的老师们进行专题学习,“”把 两纲 教育贯穿落实于品社课的教学中。本学期在区教研员王嬿老师的指导下,杨旋华老师执教了《身边的公共设施》一课。由于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都曾看到过、使用过公共设施,但对这些设施的作用以及和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的认识是肤浅的,残缺的,因此在“”引入课题时,杨老师采纳了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明 公共设施 这一概念后,通过播放学校周边的公共设施入手,以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场景和实际生活为基础,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力求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应用到生活中去,也使教材内容更具有说服力,生动的录像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感受这些设施就在我们身边,分布广泛,使学生感到亲切、真实,使《品德与社会》学科回归生活。对于专用的公共设施和不易看见的公共设施这一难点,杨老师通过大量富有真实感的照片和精致的插图,加上旁白的介绍,避开了枯燥、空洞的说教,有助于学生亲近社会,进展和完善自我。同时也满足老师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