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有 50 多年党龄的退休老党员,退休后在 xx 农村安家落户。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认为,一个人的工作可以退休,但一个人对党的事业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只有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我决心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为党旗增光添彩。为了带领乡亲们致富,我带头饲养了 1000 只小雏鸡,办起家庭养鸡场。一个周期(500天)下来,盈利了 3500 元,给乡亲们做出了榜样,并为村里办集体养鸡场摸索了经验。村里筹建养鸡场,我就忙着帮村两委搞论证、写规划、跑立项。很快建起了存栏 10 余万只鸡规模的养鸡场,并亲自参加了养鸡场的管理工作。聘请了省家禽讨论所所长卢正平教授当顾问,采纳科学养鸡,鸡场很快实现了孵化、育雏、饲料加工、饲养、生产销售一条龙,从而带富了一方。我村在全县第一个兴建了小康楼居民区,乡亲们从此步入了小康的行列。改革开放,家乡巨变。我和乡亲们一起搬进了别墅式的小洋楼,过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我置身于农村大变革的浪潮之中,我深深感受到,改革开放的热浪向我扑面而来,涌现出来的如雨后春笋一般的新人新事,犹如那蒙山上漫山遍野盛开的烂漫鲜花,使我应接不暇。我感奋不已,夜不成寐,就拿起笔来,采纳写通讯报道这种特种方式,,*采摘朵“”朵 鲜花 献给党,献给社会。我订了一个稿本,在扉页上写了这样两句话用来时时激励自己:用灵敏的触角去捕捉最有价值的信息,用第三只眼去审视社会人生。我便骑上自行车,走村入户,调查采访,开始了我老年人生的又一个新里程。在不大长的时间里,我首先就把我们村的 50 多个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报道了出去,引起了很大反响。我深切体会到,搞通讯报道既要采访,又要撰稿,确实是一件苦差事,可是我却乐在其中,并且憋着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劲。为了写好一个人、一件事,常常多次登门,才能采访成功。有一次,我了解到山村里有一位 80 多岁的老农民,他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山岭上挖石建池塘、筛土造梯田,把挖出的 10000 多方的大池。 塘造福乡亲,造出的五亩梯田无偿献给村集体。得到这个线索后,我先后 8 次登门采访,稿件先后改了 10 余次,终于把这位沂蒙新愚公*的事迹写了出来。稿件先后在国家和省、市、县四级报刊登载,引起了良好反响。多年来,我先后在《半月谈》、《老人天地》、《农村大众报》、《老干部之家》、《山东老年》、《xx 日报》、xx 人民广播电台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