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思想的洗礼__读小说《援疆干部》有感一次思想的洗礼__读小说《援疆干部》有感 篇一 第一次去塔城。看地图就知道了,假如说新疆是无法想象的辽阔,塔城就是无法想像的遥远。城区距边境只有 12 公里,迈出巴克图口岸那道门,就是哈萨克斯坦。假如塔城不是辽宁援疆对象,我可能此生不会去到那里。 所谓塔城,有两个系统,也叫“一地两师”。一地者,塔城地区,自治区所属的地级市。两师者,八师和九师,生产建设兵团所属的师级建制。所谓“一地两师”,其实是三个同级别的独立单位。因为地域太大,路程太远,辽宁援疆总指挥部下设了两个分指挥部,总指设在塔城,两个分指设在八师和九师。塔城地区,辖五县一市。八师和九师,下辖诸团。总指和分指,县市和诸团,都驻有辽宁援疆干部,天各一方的他们,正是我们所要采访的对象。 也许因为采访团我最年长,带队的金方主席让我留在塔城采访总指。与总指同驻塔城的,还有沈阳工作队和医疗援疆工作队,就是说,驻在塔城的三个方面军,我都要采访。任务艰巨,心下忐忑。可是,当我真的走近了他们,个人那些小纠结就见不了光了。塔城文联给安排住在地区最好的酒店,里面的床单和气味都是簇新的。但是,我和金方主席决定住在素而简的援疆公寓,每餐饭也都在公寓食堂里吃。一是方便采访,二是可以直接体验援疆干部的日常生活。我的采访,首先从三支队伍的领军者开始。辽宁援疆总指挥杨军生,沈阳队队长束从杰,中国医科大学塔城医院院长钟红珊,漫长的三年援疆日志,他们帮我一页一页地掀开。当然,在我的本子上,还有更多被采访者的口述。在塔城一周时间,除了采访,还是采访。金方主席不只是始终陪着我,甚至帮我采访。每天晚上,我们都是 11 点之后才能回到房间休息。 对我而言,每次采访都是一种心灵的受洗。被采访者的家国情怀,为忠孝难全而流的泪水,让我受教至深,终生难忘。我希望自己能把辽宁援疆干部的大爱和付出,真实地还原在我的文字里,让更多的人如我一样,感同身受。 篇二 托里太大,面积是本溪的 3 倍,短短 4 天采访时间,有 2 天行走在乡镇的项目施工场地,剩下的 2 天没有能够采访到每一位援疆的老师、医生、干警,甚至有许多人连面都没见上。但是,短暂的采访过程,已足以让我感动,让我敬佩,让我在心中一一写下这些本溪援疆人名字,这些温暖的名字,亲切的名字。 在托里,我记住了援疆干部的奉献,更记住他们背后的那些身影,孤独的母亲、劳累的妻子、思念的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