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起源的朝代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情人节各地习俗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奇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江苏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加,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高兴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发。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干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别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七夕节意义 1、七夕文化歌颂了忠贞不渝的婚爱观,体现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它传承发扬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不同于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浪漫色彩的爱情观。在农耕社会中,家庭不但是一个基本的生产生活单元,而且是社会构成的细胞,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进展。弘扬牛郎织女故事传说提倡的追求美好生活和坚贞爱情的婚姻爱情观,在当前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谈到中华民族的婚爱观,就提起宋人秦观的《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句话,既是对中华民族婚爱观的一个概括,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