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历史沿革上海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系 1986 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 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因位于松江下游支流“上海浦”而得名。据考古开掘,上海地区已发现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古文化遗址 25 处,分别反映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早晚有序的文化叠层关系,完整表达了上海史前的历史。早在 6000 年前,上海地区的先民们已在这里劳动、生息。最早的居民主要在岗身以西从事狩猎、渔牧,而后逐渐耕垦务农,形成聚落。此后又随三角洲新涨滩地的拓展向东开展,大都具有海滨渔村的特色。上海在春秋时属吴国,战国时属楚国,曾经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贯穿现代上海的黄浦江也称春申江,故上海别称为“申”。公元前 223 年,秦灭楚后设会稽郡,治所在苏州。会稽郡辖缪县、由拳县和海盐县。缪县包括今嘉定、上海两县及青浦、松江两县大部和市区局部地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了一条由咸阳经湖北、湖南而抵江苏、上海一带的宽阔驰道。据史载,驰道宽 50 步,每隔 3 丈植树一株。驰道通过今松江西北,“经青浦古塘桥,西通吴城”。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将南下巡游,曾通过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横山、小昆山、三泖地带,看到当地物产丰富,人众熙攘,人们划船在水上交易。这说明上海那时还没有形成城市。公元前 207 年的汉代,缪县改为娄县。今金山县境内的海盐县,汉时为刘濞的封国,此地煮海水以制盐。这种盐称散盐,质量好而量多,都被运往吴都(苏州)集散。到了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上海地区主要依靠渔、盐之利,经济已相当兴旺。松江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制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南朝梁大同元年(585 年),分割原海盐县地域置青浦县和前京县。唐时将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建华亭县,县治设在今松江县境内,天宝五年(746 年),在今青浦东北的吴淞江南岸设置了青龙镇,直属华亭县。青龙镇原是三国时吴孙权建造和停泊战舰的场所。青龙港是吴淞江下游的起点,是唐代对外贸易的新兴港口,航运船只不仅可抵沿海和内河重镇,而且可直达日本、朝鲜。宋初,华亭县改属两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兴)。这时华亭县以东的海滩,已经成为重要盐场,商业日益兴旺。宋宣和元年(1119 年),随着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龙镇更见开展。据宋诗人梅尧臣在《青龙杂志》中记载,青龙镇有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还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