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梓关没有乡愁·1·到了东梓关,其实就不想走了。那一天跑了好些个地方,爬了山,看了水,最后到了东梓关。然后,我们就不想走了。脚步懒懒散散,目光懒懒散散,只想在某个旧房子、某个破门洞、某张老竹椅上坐下来,慢慢悠悠地喝一口茶,和边上的老人扯一点闲篇。东梓关,是一个村庄,也是郁达夫的一篇小说名。在那篇发表于1932 年的小说里,郁达夫写:“屋外面的空气着实有点尖寒的难受,可是静躺在晴冬的朝日之下的这东梓关的村景,却给与了文朴以不能忘记的印象。”“东梓关在富春江的东岸,钱塘江到富阳而一折,自此以上,为富春江,已经将东西的江流变成了南北的向道。”郁达夫的笔下,东梓关是一个安然恬静的小镇,镇上有着远近闻名的老中医,岸边有轮船码头,还有路上来往的人。东梓关这个静静的村庄,给郁达夫笔下的主人公带来了一段清静悠闲的时间。小说里,一个长期漂流在外的青年作家回家乡富阳养病,专门去东梓关寻访一位老中医。“村子里的小路很多,有些是石砌的,有些是黄泥的,只有一条石板砌成的大道,曲折横穿在村里的人家和那池塘的中间,这大约就是官道了。”当我们走进村庄的时候,一座一座古朴的老房子出现在眼前,一条一条冗长的小巷出现在眼前,村中一个大水塘,水塘里印着蓝蓝的天——现在蓝蓝的天也是不多见了;我们穿过那老房子,穿过那长长小巷,也去寻访一位世代著名的骨伤科老医生……这情形,仿佛就是小说中的场景出现出来,而那个叫做文朴的作家,莫不就是郁达夫本人;他穿一袭青衫在前面走着,我们在后面跟着。就这半日里,把东梓关走了一个遍。·2·东梓关的老房子真多,譬如这一座,叫做许家大院。这是东梓关的名门望族“许十房”中,三房许秉石的家,始建于“洪杨之乱”以后,约 1880 年前后,算起来,已经 130 年的历史了。这座老屋临近一口大塘,前屋设过道檐廊,有院子,有厢房,有天井,很是宽阔。许秉石共生了七个儿子,所以许家大院南面后来又造了好几座房子,有酿酒的工房和住宅。许秉石的长子许善元,晚清秀才,也是东梓名医,善治疑难杂症,也留下了不少医著。1932 年,郁达夫在母亲的强烈要求下,坐船来到东梓关找许善元治疗肺病,当时他就在这间大宅子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小说《东梓关》也就是根据这些经历写下的。除此之外,许家五房的堂楼,也是东梓关众多徽派建筑中一幢。走过许家大院门前的池塘边,拐进一条青石板小巷,看见一座上书“鴻軒鳳舉”石刻台门,走过去迈三级台阶,垮过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