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指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也代表了除了周文化之外,七种不同文化体系与军事力量,不同却又息息相关。经过春秋时期(前 770―年 前 476 年)的无数次兼并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前 475―年 前 221 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秦、齐、楚、燕、韩、赵、魏,这七个国家被历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巴、蜀、宋、中山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卫、东周、鲁、滕、邹、费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猎取土地、财宝、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这是中国思想、学术进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中原经济技术的新进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历史阶段 春秋末年,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 战国早期,上述大国,除吴于公元前 473 年被越所灭以外,其余的全都保存了下来。秦国和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于公元前 453 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灭四卿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 403 年,周威烈王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齐国自公元前 481 年田成子田恒(亦称陈恒)杀齐简公,专擅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但战国初期,齐实力临时弱于三晋。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国却遭受失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而势衰。于公元前 333年被楚国所灭。 初期阶段 战国中期,秦、齐、楚、赵、魏、韩、燕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最初,魏国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楚国任用吴起变法,国势颇振,称雄江南。赵国与韩国亦攻灭周边小国,并于公元前 367 年,乘周内乱,把周分裂为西周(以王城为都)和东周(以巩为都)两个小国,逐渐占领周的外围地区。各国中只有燕实力仍较弱。由于国内变法的成功,秦、齐成为西方与东方两大强国。虽然魏惠王在公元前 369 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 353)和马陵之战(前 341)中两次负于齐国,遂被迫在公元前 334 年,与齐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