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破解“从鱼到人的进化之谜14 岁,考取南京大学地质系;25 岁,成为国内培育的首位古脊椎动物学博士;34 岁,担任中国科学院当时最年轻的所长。他以亿年,千万年为单位来衡量世界,用分秒必争的速度践行自己的誓言。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讨论所所长,讨论员,博士生导师——朱敏。镇定“漂移的鼻孔”内鼻孔是所有脊椎动物适应陆地生活至关重要的特征之一,然而,一步一步登陆的鱼类,其内鼻孔如何演化而来?是来自外鼻孔的进化?亦或与生俱来?这个问题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当然也困惑着朱敏。1987 年宋敏被我国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周明镇张弥曼院士免试收为博士讨论生学术方向为早期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也就是四五亿年前的古鱼类,3 年后,他成为国内培育的首位古脊椎动物学博士。假如说寻找化石是典型的概率事件,那么修理与复原化石则是,绝对事件,因为在地球剧烈的气候与地质变化中,柔软的鱼类早已支离破裂,而要把一条鱼完整地呈现就必须投入绝对的耐心与定力。“朱敏还记得第一次修补化石,在粉尘与噪音中,他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切了一百多片石头,然后坐在显微镜前,用汽针一点一点地进行修补。一天,在汽针下,一小片头骨在逐渐显形,朱敏发现了一条“可怜”的小鱼,它的颌弓是裂开的,颌骨中间有一个间隙,这是内外鼻孔之间的过渡之处吗?是鼻孔“漂移”的通道吗?经过进一步证实和讨论,结果表明他的猜想是对的!这条命名为“肯氏鱼”的小鱼,正处于从外鼻孔向内鼻孔过渡的阶段,内外鼻孔本是同源。多年来,朱敏一直致力于硬骨鱼类起源与早期演化的探究,硬骨鱼类是脊椎动物的支系,而它的分支之肉鳍鱼,正是包括人在内的四足动物的祖先,而这一问题的探究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朱敏决心填补这些缺失的环节。那个已经失落了的世界,到底发生过什么?那些游弋于海底的鱼,怎样历尽层层险阻,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完美进化?它们如今流落何方,魂归何处?带着这些问题,朱敏以锤子为伴,辗转于戈壁山岭之间,寻找化石,探求答案。然而,并不是每一次上山都会有收获,也许几代人的寻找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1998 年夏天,他和师兄再一次劃云南曲靖的翠峰山“朝圣”。他们一个山坡一个山坡地找,一周很快就过去了,依旧一无所获。就在两个人疲乏不堪,坐在土地上闷闷地啃着馒头时,忽然,水沟边上一块发亮的石头在朱敏的眼中一闪而过,他下意识地小心凑过去拾起来,一小片深蓝色的骨片嵌在石间,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