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雕塑语言在雕塑教学中的回归运用摘要随着西方雕塑话语对中国雕塑艺术的渗透,中国雕塑语言逐渐失去了本体话语的权威地位,阻碍了中国雕塑艺术的进展。中国古典雕塑语言不仅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现代雕塑艺术传承与进展的源泉,因此惟有将古典雕塑语言特质与当代雕塑教学、创作有效对接,才能催动中国雕塑艺术的繁荣与进展,使古典雕塑艺术焕发出时代华彩。关键词雕塑语言;古典雕塑;雕塑创作;教学;中国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表达系统。文化是制造和生成语言的母体,不同类型、区域、样态的文化会形成不同的语言体系和表达系统。雕塑语言属于艺术语言范畴,是解读和理解雕塑作品、传承和进展雕塑文化的基本手段。雕塑语言作为雕塑艺术的灵魂,不仅在传统雕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在现代雕塑中也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然而,目前在雕塑艺术教学中仅是将雕塑作为欣赏对象进行浅表性的笼统介绍,缺乏从雕塑语言视角的深化分析,致使雕塑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难以被解读出来,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优秀雕塑艺术的传承与进展。基于此,从解构雕塑艺术语言入手,分析中国古典雕塑艺术的深邃价值,以实现传统雕塑艺术与当代雕塑教学及雕塑创作的有效对接,使古典雕塑艺术所蕴涵的价值生命得以延续和进展。一、雕塑语言的涵义二、中国古典雕塑语言的特质语言是沟通与表意系统,文化是语言生成的肌体,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人们沟通、沟通与表达自我的方式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语言系统。植根于不同文化传统的雕塑艺术必定形成其独特的雕塑语言系统。中国古典雕塑艺术是中国古典文化的载体,在中国古典文化的浸润与滋养下,中国古典雕塑艺术形成了其独特的话语表达系统。首先,从雕塑的形式语言来看,中国古典雕塑艺术不像西方古典雕塑造型中注重理性表达,着重强调形体结构与解剖结构的严谨性、科学性,中国古典雕塑更为注重感性表达,强调人物动感、神态、表情的刻画和塑造,如隋唐时期的河南龙门石窟的主佛—卢舍那大佛的塑造,神态平和,面带微笑又隐含着几分庄重与收敛,把佛像的宽怀、仁慈与博爱无疆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建于北魏修复于宋代的山西太原晋祠里的 12 侍女泥塑,通过细微的神态、眼神的刻画,使每个人物的表情各具特色,各怀心思,不由让人产生遐想,试图揣度每个人物的心理。这种通过微妙的神态、表情刻画所产生的视觉感受和意象表达功能是强调雕像的建筑感和完整性、整体性的西方雕塑语言所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