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服务业改革40年经验与启示

中国服务业改革40年经验与启示_第1页
中国服务业改革40年经验与启示_第2页
中国服务业改革40年经验与启示_第3页
1978-2024 年是中国服务业高速成长的 40 年,也是服务业全面深化改革的 40 年。中国服务业改革的动力、路径以及模式,与工业改革、农业改革等有着诸多不同,并形成了较为“”独特的服务业改革 中国模式 。深化剖析中国服务业改革的这些独特之处,对于进一步推动未来服务业改革、完善改革的顶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1. 1978-1983 年:就业与需求压力推动下的服务业改革。这一阶段改革的动力主要是缓解当时因知青返乡而产生的就业压力以及服务业供给不足而产生的需求压力。改革的路径主“要是允许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在服务业领域边际增长。具体的改革措施包括: 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的个体,但不准雇工 ;开放市场,允许个体从事商品流通工作;提高对服务业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宣传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相关概念等。值得指出的是,这一阶段服务业改革的重要特点是,改革的原意不是为了促进服务业进展(当时连服务业或第三产业的概念都没有完全进入决策层的视角),而是为了解决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在改革措施方面,没有直接从现有的服务经济体制开始着手,而是从实际出发,破除认识上的障碍。从市场准入、所有制松绑等方面入手,以增量推动存量变革。通过市场的开放,利用边际力量慢慢改变服务业进展格局,积极利用渐进市场化的力量,给改革设立一个缓冲地带,进而对服务业的体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先易后难、先边缘后中心、使改革阻力最小化的增量推动模式,其主要原因恰恰在于当时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并不重要。事实上,1978-1983 年,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也并未显著上升,其中在 1979-1982 年,服务业比重还呈现下降趋势。直到 1984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才真正超过 1978 年。2. 1984-1992 年:增长压力下推动的服务业改革。经过了 1978 年以来的边际化改革,以及关于服务业概念、意义、作用等各个方面的理论探究,到 1984 年,社会各界以及政府部门对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国民经济进展的意义已有深刻认识。而且,从进展现实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1985 年服务业超过了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第二大产业部门。在增长动力方面,从 1985 年开始,作为改革重要动力的第一产业增长速度开始回落(1985 年增长速度仅为 1.8%,之后持续维持在个位数)。中央开始对主動深化服务领域的改革有了深刻认识。1984 年 6 月,邓小平指出,“下...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人从众+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欢迎光临小店,本店以公文和教育为主,希望符合您的需求。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