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语言中科技专业词汇的对比内容摘要:现代科技的开展起源于西方,各学科的专用词汇多来自拉丁语或其它字母语言。在引进到本国语言时,中日实行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以化学元素名称为例,探讨了中日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异。关键词:中日比照科技词汇化学元素周期表科技专用词汇在现代语言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国际科技和文化沟通的根底。由于现代科技的开展起源于西方,各学科的专用词汇多来自拉丁语或其它字母语言。化学名词的本质是拉丁语,不是英语,也不是汉语或日语,更不是当今仍在使用的任何一门语言。西方在近代开展出了博物学,为了协调各门语言,于是将拉丁语作为一切博物学命名的根底,包括了生物、医学、解剖、矿物、化学等等一切有大量命名需求的学科。在其它语言引进这些词汇的时候,翻译古老的拉丁语就显得比较棘手。只有两种情况我们能比较好地翻译,第一是术语体系的逻辑比较清楚的,比方医学,翻译尚可以在理解本意的前提下进行意义转换,比方拉丁语diabetemellitu,我们可以根据其实际意义翻译为“糖尿病”;第二是本民族的语言系统已经有一定认识,翻译时只是与外文概念进行简单对应的,比方地质学和解剖学,就像“琥珀”是中国古人制造的概念,而“amber”是阿拉伯人发现的概念,这两者恰好指同一个东西,我们才以此实现了“翻译”。但是化学的很多词汇是抽象的,单纯就是表达一个名称,例如各种元素名。对于最初的几十个元素,很多元素都开展出了“拉丁派”和“非拉丁派”,“音译派”和“意译派”两条路线。因此,最初几个元素的翻译不具系统性,无法大规模地推广,特别是元素的数量是以百计的,后面那些不好理解,也根本无法理解的人造元素,其名称的逐一翻译就显得非常困难。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中日实行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一.汉语化学元素的命名近代化学传入中国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在此之前传入中国的主要是欧洲的一些日常化学,鸦片战争之后,才开始了具有学术性的化学知识的传入。鸦片战争前,与西洋船舰接触较多的中国工人和商人会从这些船舰的技工或医生那里获得一些化学知识。并创设了一些相当通俗的中文化学名称,如“磺强水”、“硝强水”、“盐强水”以及“养气”等。第一部记录化学元素译名的著作是 1839 年的英国传教士合信〔B.Hobon〕翻译并于 1855 年出版的《博物新编》,它是中国近代科技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该书认为元素仅有 56 种,和现代差异较大,且并未系统表达元素名称。此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