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核心提示】作为一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这里言及的五四运动的时空范畴具有更深广的含义:指的是从 1915 年至 1920 年代初期的中国现代文化运动和现代政治、社会活动,其突出的标志是以《新青年》为主阵地的新文化(300336,股吧)运动和 1919 年 5 月 4日学生爱国事件。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审视。 作为一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这里言及的五四运动的时空范畴具有更深广的含义:指的是从 1915 年至 1920 年代初期的中国现代文化运动和现代政治、社会活动,其突出的标志是以《新青年》为主阵地的新文化运动和 1919 年 5 月 4 日学生爱国事件。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审视。 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 在中国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现代化历程中,参加其中的知识群体主要有三类:旧式仕绅文人、洋务派仕绅文人、新式知识群体。最初阶段,旧式文人如林则徐、魏源等个别人士出于传统的家国忧患意识,开始了对西方世界的零星的探知,从而提出了“睁眼看世界”的天下观,但其人数稀少,识见受限,因而对现代化实践的影响有限;从 1860 年代开始,经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磨难,从传统的仕绅文人中进化出洋务派仕绅文人群体,这一知识群体最大的贡献就是举办近代工商、军事实业;新式知识群体在洋务时期开始萌生,其突出的标志就是接受过新式教育,从骨子里认同西方的文化价值,并积极主张以之来改造中国。这个群体主要以甲午战后中国留日学生以及辛亥前后的留美学生群体为主,同时也包括晚清以后尤其是 1905 年废科举后设立新式学校里的受教育群体。这些人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提倡者、支持者,也是 1919 年 5 月反日爱国运动的积极提倡者、支持者。这个新的知识群体起初主要是以个体的身份零星地参加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实践当中,其产生的社会影响自然有限。通过新文化运动和反巴黎和会出卖中国利益的社会运动,这个新式知识群体精英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的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因为他们的存在,“五四”之后的中国现代化呈现出加速进展的态势。 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证明,后发现代化国家假如没有整体的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其国家和地区的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