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侦探一样工作古生物学听起来是有一点高冷,不过在我看来,其实它蛮有趣的。于我个人而言,古生物学充满了魅力。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的讨论如同侦探一样:从有限的化石线索中去推测和还原那些从未谋面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场景,在反复地打磨中还原事件的真相。我参加过最艰苦的一次讨论便是与邢立达等人一同确定东方饕餮迹这种遗迹化石的事情了。所谓的遗迹化石不是人们常说的骨骼化石,而是由古生物活动时留下的痕迹经历漫长的地质演变后石化而形成的。东方饕餮迹是缠绕在骨骼上突出的网状化石结构,我们最初就推测它是某种生物活动造成的遗迹化石。但是造迹者是谁呢?经过了大量的讨论,我们锁定了最可能的生物——白蚁,因为遗迹化石的特征与白蚁觅食迹的形态特征相似。但是随后讨论中出现了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一般认为白蚁是只吃素的,它们在骨骼上造迹的目的是为了取食骨骼吗?二是白蚁起源的时间是否能在化石的埋藏时间早侏罗世之前?这是一门基础科学古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其目标是讨论生物演化、古生物多样性、古地球环境及其演化等,也包括结合地质学进行地层断代、矿藏分析等讨论。具体来说,根据讨论的内容不同,古生物学有古植物学、古动物学、古生态学、古生物化学和古生物地理学等分支,然后从这些分支下还可以继续细分成若干分支:比如古动物学下面可以分出古脊椎动物学和古无脊椎动物学;而古人类学就属于古脊椎动物学的分支,但是它同时也是人类学的分支,和考古也能沾上边;古病理学也可以划入古脊椎动物学,讨论某种疾病在整个动物界的演化历程。一门我国的优势科学在我国,古生物学的进展势头还是不错的,在讨论上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部分讨论领域在国际上也是具有讨论优势的,比如解决了鸟类的起源问题。鸟类的起源问题自达尔文时代以来,一直悬而未决,随着我国辽宁西部一带一系列带羽毛的似鸟恐龙的发现,终于最终确定了鸟类是恐龙的后裔,也使恐龙复原摆脱了长期以来浑身光溜溜的“裸奔”形象。再比如,贵州地区发现的 5.8 亿年前的瓮安生物群对解释多细胞生物的起源,以及胚胎结构的形成和演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还有大名鼎鼎的澄江动物群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提供了重要的证据等。我国古生物学者在《自然》《科学》等重量级综合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数量也不少,特别是在恐龙讨论领域,与美国并驾齐驱,甚至隐隐有超越的迹象。古生物学的机遇现在,随着环境问题成为人类生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