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写作的学习方法一、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其体验到积极、主动地进行写作的情感。写作过程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写作活动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加活动的主动与否。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加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只有有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写作。独立的去探讨和讨论写作的技巧,才能从一种强制性的枯燥无味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从消极、被动和无所作为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成为写作上自立的人。然而,假如采纳传统的命题、写作、批改、讲评的作文程式进行作文教学,学生的写作思维完全在老师的控制之下,学生的自主意识,制造被泯灭了,造成主体失落感,把作文当成苦差事。这种被动的心态当然不可能产生热烈的情感。再好的写作天赋也难以发挥。二、为学生制造一个作文的良好情境。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场合,一定的情境之下产生的,情境对情感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利用情感的情境性特点培育情感因素。以命题作文为例。当把作文题目告诉学生之后,他要能激起学生心中感情的涟漪,使其颤抖的思想与题目的内容产生共鸣,进而产生制造性思维,激发出制造的灵感。这样,把作文题目交给学生的方法便需要斟酌一下了。我们不妨对作文题目进行一下艺术的加工,再现题目所涉及的生活情感。可用语言艺术进行铺陈渲染,抒发感慨,议论点拨,把学生带入到题目的特定情境中去。也可以运用形象化手段,如图画、音乐等,给学生以直观感受。造成与作文内容相适应的情感氛围,使学生从中体味到丰富的情感,并唤醒自身潜在的内在情感,接通平常经验、感受的积累,做到深化感知,加深对题目的内容的理解。也可以用以情动情的办法,用另外一种办法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相对于作文题目的情感。三、用自己的语言,说自己的心里话。在 1992 年的高考作文中,一位考生的《谈风尚》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风尚,是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普通流行的风气和习惯,是一种不靠和行政命令强迫执行的社会公德。一定的社会风尚,总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社会风尚的好坏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的精神状态,社会的道德风貌,政治制度的性质特征。在阶级社会里,社会风尚受到阶级的影响。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切都建立在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上,一切都沉醉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中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