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行知的教学智慧有时候我们需要向历史要智慧,通过重温历史的某个片段或观点发现新的方向。比如,历久弥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每一代人都在试图谋变,却可能要重复那些恒久不变的常识。今日,我们来重温一下陶行知当年提倡的教学主张,先从一个喂鸡吃米的故事开始。有一次,陶行知应邀到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并没有直接开始演讲,而是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很好奇,不知道陶行知到底要干什么。陶行知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子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陶行知又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舍命挣扎,还是不肯吃。接下来,陶行知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行知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学生,学生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学生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假如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行知富有创意的开场白叫好。这个有趣而形象的故事充满深刻的教学隐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理解教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从老师的灌输式教学走向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的一点是老师要学会放手、善于放手。在课堂上,放手是一种爱,爱学生就要给学生自由,而非以爱的名义控制和灌输。陶行知借这个故事不只是隐喻学会放手,还意在批判当时的教学灌输现象之严重。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这样的现象又有多少改观呢让我们共同从这个故事的隐喻出发,学会像陶行知一样轻轻地松开手,如此,正如鸡可以自由地吃米一样,学生也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每天生都有充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老师要做的就是放手,将自己真正定位为协助者和支持者,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思考、去探究。学习终究是一件高度私人化的事件,没有人可以包办另一的学习,无论老师为学生提供多么有营养的食物,吃的事情最终要由学生自己完成。有人说,课堂应该是充满机会的地方,那么这个机会首先应该是练习自主的机会。课堂教学绝不是一厢情愿的喂养,而是给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陶行知的教学理念不仅体现在故事中,他还提出过许多具体的教学主张。在教学上,他极力主张教学做合一,甚至将教学做合一 5 个字作为晓庄学校的校训。他生怕有人将教学做割裂理解,所以就此做过专题演讲,阐明教学做是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