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老师课程领导智慧的校本探究【摘要】老师的课程领导智慧是老师在复杂的课程实践情境中形成的对课程实施活动的批判性认识和制造性解决问题的才能。传统校本研训存在简单化、工具化等弊端,只有重构校本研训的范式观,构建课程领导共同体,才能养成老师的课程领导智慧。【关键词】课程领导智慧校本研训共同体一、老师的课程领导智慧:新课程改革持续进展的内在需求传统的课程管理体制下,老师游离于课程管理之外,只问教学,不问课程,缺乏必要的智慧才能,令许多理想的课程计划难以实施。在这种情况下,“课程领导”应运而生。台湾学者邱祖贤认为,老师的专业成长可分为三步:实习老师,初任老师,课程领导者。课程领导源于课程管理。用“课程领导”代替“课程管理”,体现了一种民主、开放、沟通、合作的新理念。老师的课程领导并非指老师同校长一样,要从事行政领导工作,而是意在确立老师在课程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老师在传统课程实践活动中被动执行课程计划、课程与教学脱节的状况。老师的课程领导智慧是老师在课程领导实践中所达到的一种至高境界,是老师在复杂的课程领导实践情境中形成的对课程实施活动的批判性认识和制造性解决问题的才能。随着我校(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课程改革的推动,我们认识到,老师的课程领导是影响课程改革成效的关键性因素。近五年来,我校依托校本研训,努力养成老师的课程领导智慧,使老师成长为课程领导者,先后有四十余位老师成为省级或市级“333 工程”骨干老师。这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化推动注入了不竭的动力。二、对传统校本研训中老师课程领导智慧缺失的反思反思一:只有教学行为,而无课程行为许多学校常常开展不同名目的观摩课,诸如“名师观摩课”“教坛新秀课”“主题实验课”等等。活动的程序往往是:老师上课,之后由老师说课,接着有关专家点评哪些环节上得精彩、哪些环节有待改进。一次,我校两位青年老师提出自己的困惑:听了许多观摩课,短时间内可以模仿,但时间稍长,又不知该如何在课堂中贯彻新课程理念。根据有些观摩课的理念与方法,在常态课中实施,效果不理想,让人对新课程理念是否能提升教学质量,心里没底。这两位老师的困惑很具有代表性。许多观摩课往往是从教学层面即“怎样教”进行设计和评价,而不是站在更高的高度——课程的层面,即“为何而教、教什么和教到什么程度”进行设计和点评。面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老师仍然习惯于在教学层面做出简单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