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冠心病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狭窄、闭塞或痉挛的基础上出现心肌缺血、缺氧并造成一系列病理变化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对人们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人们对其诊治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冠心病的治疗药物及技术也正在快速进展中。本文对近年来冠心病的药物及介入治疗方面的讨论进展进行了阐述,为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冠心病;药物治疗;介入治疗;讨论进展冠心病近年来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其对于人们健康的危害也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国内外都围绕着冠心病的治疗展开了大量的基础及临床讨论,使冠心病治疗学领域在近些年进展非常快。本文将针对冠心病的药物以及介入疗法两个层面综述冠心病治疗学近年来的讨论进展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1 药物治疗讨论进展1.1 抗血小板药 阿司匹林对于预防血栓形成具有很好的疗效,现已证明阿司匹林可降低约70%的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及死亡率[1],美国 FDA 批准阿司匹林作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规药物,冠心病长期预防性用量为 50~150mg/d;用于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先予以 300mg/d 剂量,治疗 3~5d,再改为小剂量维持。一般不使用 300mg/d 以上的剂量,不仅不能使临床效果进一步提升,反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噻氯匹啶能够降低血小板膜与纤维蛋白的结合力,从而抑制血小板活化,作用较阿司匹林更强,而且其与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不同,两者相联合的效果更强,不过也增加了出血并发症,因此只可短期联合使用[2]。还有报道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能显著提高抗血小板疗效[3],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氯吡格雷与噻氯匹啶药理机制类似而起效更快,副作用低于噻氯匹啶。1.2 抗凝药物 此类药物是各类冠心病介入治疗常规抗凝和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主要药物,常用药有肝素、水蛭素等。普通肝素是一种间接抗栓剂,通过与抗凝血酶 III 结合而抑制已形成的凝血酶,作用相对较弱,疗效因个体间凝血酶 III 水平差异较大而有所不同;低分子肝素药理作用是灭活凝血因子 Xa,与普通肝素相比药效学及代谢动力学优势更明显,效果更为明显,且不良反应较低。水蛭素是一种直接抗栓剂,不需要与抗凝血酶 III结合,但其药价较贵且出血并发症较高,长期随访生存率未见明显改善[4]。1.3 溶栓药 溶栓治疗的适应证,以往经典理论是认为持续胸痛 30min 以上、发病 6h 以内、年龄 75 岁以下为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