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让我们站在培育人才的高峰第十九章发散思维方法所谓发散思维,就是指思维方向由某一中心点出发,往外成放射状的思维。发散思维的特征主要是思维方向的多向性、曲折性、非逻辑性。像想象、直觉、灵感等都属于这类思维。发散思维方法在教育创新思维活动中用得较为广泛。第一节创新思维的发散性一、发散性也就是非逻辑性传统自然科学有许多规律都是在限定条件下给出的。因此,传统自然科学趋向强调单一、均匀、平衡、稳定和有序,这一切都带有线性相互作用决定论的色彩。从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开始了向失稳、无序、多重、不均匀、非平衡等领域进军,于是非线性相互作用已日益成为自然科学讨论的对象。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不难看到,社会变化中从无序到有序的进步不是线性增长的,而是一种不平稳的加速过程,有曲折、有跳跃、有突变。换言之,社会进展也呈现着非线性效应,也就是发散性效应。客观世界存在着大量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反映到主体思维中也必定有相应的思维规律,其思维规律就是发散性思维,即非逻辑思维。二、非逻辑思维的含义什么是逻辑?关于“逻辑”一词,用意很广泛,但它最原始的含义是指“规律”而言的。发散性是相对收敛性而言的,自然非逻辑是针对形式逻辑而言的。在人的思维过程中,常常抛开形式逻辑的格局,既不以概念作为出发点,也没有严格的推断和推理,更不借助语法和语义学,然而却能得到形式逻辑所得不到的意外结果。于是,就将这种思维现象的性质称为发散性即非逻辑性。非逻辑绝不是“非规律”,而是相对于“形式逻辑”而言的。非逻辑并非无规律的逻辑,只不过非逻辑思维的规律(或称非逻辑思维的逻辑)同形式逻辑不同罢了。例如初步搜索到的模糊与清楚的隶属律,无序与有序自组律,收敛与发散互补、逻辑与非逻辑互补律,显意识与潜意识融通律等,都属于非逻辑的一般规律。大脑的思维是系统的思维,思维不仅仅只靠哪一种思维形式,凡思维都是系统性的。因此,人的正常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系统综合。一般地说,思维的渐进阶段,是人们从一定的事实材料出发,遵照某种因果关系,按概念、推断、推理的形式逻辑格式-步一步地进行的。事实上,人们的正常思维离不开这样的格局,离开了也就无法思维了。但只按这个格局进行的思维,其结果最佳值也只能是“发现”。然而,此时思维并没有真正中断,只不过表现为潜思维罢了。一旦稍有诱因,就会导致想象、联想、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的突发,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