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要性讨论一、讨论的必要性当今世界是个经济、科技高度进展的世界,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我们不容忽视的现象,比如贪污腐败、明星吸毒等,这些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对学生产生了一些影响,某些错误的舆论导向,对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内心世界的进展也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并不断创新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我们要深化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积极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给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法律规范的基础。学校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社会上功利主义的盛行,使学校的办学方向也要不断地加以调整以迎合社会的需求,重教轻德,重分数,而忽视思想道德建设,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人生观方面做得不够,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学生们普遍存在吃苦耐劳精神差,不善于团结与协作,精神困顿,缺乏必要的应对生活的精神素养和能力,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的现象,这无疑与传统价值观在现行教育中的缺位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学校要立足于“先做人、后成才”的德育观点,努力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走进课程、走进课堂,在校园内营造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二、讨论目的意义结合家乡的传统文化、优秀事例和“中国好人”、“阜阳好人”、新时期的英雄及模范个人,以及王家坝精神等学生身边的有教育价值的例子为教学背景,弘扬正能量,为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构建素材,把身边的好人、富有教育意义的事迹等融入到学生思想教育内容之中,形成独特的地方课程或校本教育的资源,可以更好的为学生思想教育服务,使广阔学生思想教育根植于课堂,根植于家乡周围教育环境,做到教育内容有血有肉,努力探究学校育人的创新模式。同时,整合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有效地补充思想教育内容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在开发的过程中能促使师生进行自主教育,促进师生对家乡产生新的认识。这与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要义是一脉相承的。基于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来实施对学生思想教育是新课改的一个有益尝试。其成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