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术沟通促进民族地区高校讨论生创新能力的培育摘要:讨论生创新素养的培育,不仅应在专业培育计划内实施,还应通过课程外的各种学术沟通活动加以拓展和深化。学术沟通是讨论生创新素养培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结合学校实际对学术沟通在讨论生创新素养培育中的作用、学术沟通的实践形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办好讨论生学术沟通的对策。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学术沟通创新素养培育交叉学科以创新为时代特征的 21 世纪,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凸显,知识的广博性、整体性成为科技高速进展的必定要求,创新人才的培育成为推动社会进展的关键问题,如何培育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是讨论生教育的核心,也是“以创新为灵魂”的讨论生教育教学改革的必定趋势。拓宽相关学科知识,避开专业面过细、过窄,加强基础与专业结合是讨论生教育面临的新挑战。科研能力的训练及学术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培育是讨论生过程培育的重要环节。同时,学术沟通又是激活讨论生制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吉首大学作为 1958 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创办在民族地方的两所高校之一,地理位置、办学条件、学科与生源结构等劣势明显,培育的硕士讨论生面临多重就业压力。因此,我们结合本校硕士讨论生学术沟通及创新能力培育情况,就如何进一步加强讨论生过程培育,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育质量提出了建议。一、民族地区高校讨论生创新能力培育的制约因素民族地区高校讨论生创新能力培育主要受创新意识及思维、知识结构、地方经济及办学条件等的影响。1.创新意识及思维、知识结构是制约讨论生创新能力培育的根本。首先,讨论生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讨论生的创新意识包括针对性的问题意识、科学的讨论动机和良好的信息素养。由于讨论生较成熟的年龄和受扩招影响的就业形势恶化,高校讨论生考虑问题更加现实,对学术讨论普遍感到压抑、失落,对科研创新缺乏足够的能力和兴趣。目前,讨论生对问题、事物的看法采纳固定的模式和视角,对他人的理论和观点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科学讨论主要实行简单移植、简单揭示表面现象、简单延伸、简单推理[1]的方法,导致创新意识和思维逐渐减弱与退化。所以,培育讨论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非常重要。其次,硕士讨论生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国的传统教育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育,讨论生作为该传统教育的产物,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过窄并缺乏跨学科学历。因此,合理的知识结构、深厚的知识底蕴...